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顛覆晚金» 關於金朝中後期軍事制度的介紹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顛覆晚金 - 關於金朝中後期軍事制度的介紹字體大小: A+
     

    金朝軍隊的演變

    金朝建國之處常備軍不多,而是猛安謀克的兵農合一系統,兵役制度和商周、希臘城邦類似,是典型的公民兵系統,金太祖完顏旻將全國人口分爲若干猛安謀克,一個謀克三百戶人家,一個猛安下轄十個謀克,此外,若干猛安形成一個忒母,一個謀克管兩個蒲裏偃,這樣就形成了:忒母(萬戶)-猛安(千戶)-謀克(百戶)-蒲裏偃(五十戶)的體制。

    地域擴大之後,又下令契丹人一百三十戶一謀克,漢人六十五戶一謀克,海陵王時期廢除了漢人和渤海人的猛安謀克,金世宗又下令拆除契丹謀克,把契丹人和女真人混編。

    而在謀克之下的編制比較混亂,一般而言認爲有蒲裏偃,也就是五十人長,除此之外,史籍中提到了二十人長、什長、伍長,但是很不清晰,是不是同時有這些編制呢?無人知曉。

    一旦開戰,則根據猛安謀克戶家境好壞和人丁多寡無償徵兵,參軍的往往是公民乃至奴隸主家庭的子弟,這些人衣食無憂,可以自備優質武器盔甲糧草馬匹,作爲統治者長期練習戰爭技巧,戰鬥力比較強大。這些人稱爲正軍。

    每位正軍還要攜帶一名到兩名傔從,女真語叫阿里喜,或叫貼軍,正軍的待遇當然遠遠強過阿里喜,退伍時正軍能拿銀十五兩、絹十匹,阿里喜只有銀八兩、絹五匹。

    阿里喜一般是正軍的子弟親戚,他們裝備簡單,負責給正軍保養武器,餵馬做飯,承擔雜役等,不過緊急時刻當然也可以上場作戰,披甲作戰的被稱爲擐甲阿里喜,他們的賞賜升遷和正軍一致。

    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後,女真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原有的奴隸主階層煙消雲散,依靠武力掌握國家已經不再必要,舊時熟習武藝、招之能戰、渴望成爲軍官的女真貴族子弟已經轉化爲地主,嚮往成爲官僚,建立在奴隸制、公民兵基礎*上的猛安謀剋制度迅速腐朽,地主子女可不像奴隸主子女那樣熱衷武藝,所以兵源越來越差,也不再可能擔任主力的任務。

    1140年完顏宗弼二次南伐時這一趨勢已經十分明顯,這次南伐的真正主力實際上是原來僞齊四天王:李成、酈瓊、孔彥舟、張中彥的漢軍。等到1161年海陵王正隆南征之際,全國大規模徵發的都是漢軍,女真軍隊的作用已經不明顯。

    1163年南宋隆興北伐之時是金朝最糟糕的幾年,可惜有僕散忠義和紇石烈志寧兩員名將,愣是用步兵反推了南宋的騎兵,一路砍到長江防線,這段時期也是漢軍主力。金世宗曾經問老將夾谷清臣漢人和西夏人誰勇敢,老將想都不想說漢人勇敢。

    1206年南宋開禧北伐之際,金軍連漢軍都腐朽了,只好僱草原各部來幫忙,然而不爭氣的宋軍被養尊處優的金軍和臨時站街的草原各部打的一敗塗地。1211年金蒙戰爭以來,金軍基本上就是靠各路漢族義軍續命,女真軍隊已經腐朽不堪,25人就可以編成一個謀克,十羊九牧兵少官多,已經不能爲戰。

    金朝中央軍事機構

    武官之首是都元帥,都元帥辦公地點是都元帥府,都元帥府由七人組成:都元帥,從一品;左、右副元帥,正二品;元帥左、右監軍,正三品;左、右都監,從三品。這七個人組成最高級別的軍事委員會,做軍事指揮工作。

    千萬不要以爲都元帥府是和中原類似的一個簡簡單單的軍事指揮機構,事實上這是女真軍事貴族的大本營,可以和皇帝相對抗,金太宗南下侵宋,大事僅僅宗幹、宗望自行決定,甚至冊立張邦昌這樣的事情也能自行決斷,金太宗在上京會寧府,都元帥在燕京,被稱爲東朝廷和西朝廷,都元帥府可以自行任命官員,甚至主持科舉。

    六部之中的兵部是軍政的主要主持者,負責全國的軍籍、糧餉、地圖、國防工程,以及皇家的軍事裝備和車架儀仗,兵部由一名正三品尚書、一名正四品侍郎、一名從五品郎中、兩名從六品員外郎、兩名從七品主事組成,進行一般的軍政工作。

    兵部下轄法物庫、四方館、承發司三個單位,法物庫負責祭祀儀仗;四方館負責全國的驛道交通;承發司負責軍事文書傳遞。軍器監也受兵部領導,下轄軍器庫、甲坊署、利器署。

    都元帥府照例由皇族擔任都元帥,設立在國都之外,位高權重,是女真貴族力量的大本營,海陵王爲了打擊女真軍事貴族,撤銷了都元帥府,讓契丹人蕭裕建立樞密院代替之,金世宗繼位後,建立了“和平時期樞密院管理,戰時改組都元帥府”的體制。

    金朝地方軍事機構

    金朝初年模仿遼朝制度,在遼東、保州等地設立都統司來管理各地軍隊,都統司管理者爲總管,平時練兵,戰時則帶着本地軍馬會同大軍征戰,經過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時期的不斷調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軍事體制。

    全國分爲六個軍區,分別是南方的山東路統軍司、河南路統軍司、陝西路統軍司,以及北方的東北路招討司、西北路招討司、西南路招討司。管理本地的軍隊,招討司還要兼管民族事務。

    每個軍區路下面有若干行政路,每個行政路有一個總管府,管理本地兵馬,其他府、州則有兵馬司、都軍司和分軍司,首領爲指揮使和軍轄使,負責教練軍隊,戰時則要領兵保護城池,或者與大部隊會合征戰。

    金軍的組成

    金軍區分不嚴格,大致包括禁軍、猛安謀克軍隊、鎮防軍、射糧軍、牢城軍、土兵、弓手、效節軍、弓箭手、保甲、埽兵、乣軍

    禁軍分爲侍衛親軍、武衛軍、拱衛直三部分,侍衛親軍3500人,後來改名從駕軍,隸屬殿前都點檢司;武衛軍上萬人,隸屬兵部;拱衛直數千人。

    侍衛親軍分爲馬軍、步軍,各設副都指揮使,從四品,下面設猛安(千戶)、謀克(百戶)和什長、伍長;武衛軍隸屬兵部,設都指揮使、兩名副都指揮使,一名副都,一名判官,若干鈐轄;拱衛直下屬威捷軍,是朝廷經過考覈精選的弩手軍隊。

    猛安謀克軍隊則是徵召的猛安謀克戶組成的野戰軍隊,前文已經介紹了

    鎮防軍分爲永屯軍、分番更戍軍、驅軍等等,永屯軍駐守邊疆耕墾自食,多見於北方邊境,分番更戍軍輪番鎮守,南北都有,驅軍則是由釋放的遼人奴隸組成,駐守東北。

    鎮防軍長期位於宋金交戰的第一線,大定南征結束時裁撤到了六萬人,其中馬軍一萬二千,(而隆興北伐時期,鎮防軍達到十七萬三千三百多,還不算陝西的幾萬人),他們最早也歸屬各地總管府,而金章宗時期開始,鎮防軍轉而隸屬各路提刑司(後來改名按察司)

    鎮防軍分爲甲軍、馬軍、步軍三部分,其中甲軍、馬軍待遇好一些,步軍待遇差,據我個人推測,甲軍是指戴甲步兵,而馬軍是戴甲馬軍,步軍則沒什麼鎧甲,理由是馬軍不可能不戴甲,而從騎兵人數推測,甲軍應該不大可能有很多騎兵,主力步軍。

    射糧軍,兩宋時俗語“射”即“請”也,射糧軍是金朝繼承遼朝的軍種,每隔五年招募17歲以上,30歲以下的男性組成,射糧軍屬於募軍,根據“自願”原則,待遇很低,還要在臉上刺字防止逃跑,由各路都總管府、各州兵馬司、都軍司、軍轄司掌握,屬於炮灰。

    首要任務是充當雜役,金朝全國驛道每五公里設立一個軍鋪(驛站),軍鋪鋪頭一人鋪兵三人,養馬兩匹,而這些鋪兵就是軍鋪所在地界的射糧軍充當,稅收體系裏,稅官下屬若干人幫助徵稅,這些人也由射糧軍擔任;各地官員的隨從、各地工程的用工都離不開射糧軍。

    此外,宋、金國界的射糧軍還要承擔沿邊巡邏的任務(邊鋪軍),嚴查走私。等到戰爭爆發,射糧軍就要隨大軍行動,承擔雜役、挖掘工事、虛張聲勢等等。

    弓箭手、保甲,宋代西北有民間弓箭社,作爲鄉間自保組織,金朝因襲設立蕃漢弓箭手,用以防範西夏、南宋、蒙古;保甲則是因襲王安石變法設立,五家爲鄰,五鄰爲保,平時負責治安,戰時作爲民兵,捉拿落單敵軍請賞。

    埽兵,治河的勞工,後期用於作戰

    乣軍,是不是不認識這個字?一般的字典裏面也找不到。蒙古人稱之爲竹因歹,所以說專家推測,這個字應該念竹、求或瓊。這些人是金朝北方邊境的遊牧民族,包括契丹汪古乃蠻党項等人組成的。加上其他臣服於金朝部落組成的颭軍,這兩羣人構成了金軍中的少數民族部隊,這兩支部隊在金朝中期成爲了金軍的主力,在開禧北伐-泰和南征作爲先鋒突破宋軍防線。只是這些人的忠誠度很成問題,蒙古崛起之後,他們紛紛背叛金朝轉而投奔蒙古。



    上一頁 ←    → 下一頁

    重生之特種兵的呆萌妻修真高手的田園生活神級反派醫毒雙絕:冥王的天才寵權少誘歡,寵妻成性
    末日輪盤權武風云大聖傳龍符修真聊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