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都市言情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271章 首席謀臣荀彧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271章 首席謀臣荀彧字體大小: A+
     
      第271章 首席謀臣荀彧

      在後漢三國時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謀士荀彧(XunYu)。

      荀彧富有韜略,深謀遠慮,曾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貢獻,被曹操比作子房。

      但最後卻引火燒身,憂憤而死,上演了一樁歷史悲劇。

      荀彧之死,從根本上來講,是其內心的矛盾所致。

      荀彧既希望曹操實現霸業,同時又對漢室具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從而成了漢王朝的殉葬品。

      歷史上的荀彧,是一個內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以漢臣自居,又是曹操謀士。

      按照荀彧的設想,當是盡心盡力輔佐曹操,藉以匡扶漢室。

      也正因如此,荀彧此前才棄袁紹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

      不過,隨著曹操羽翼的豐滿,漢獻帝勢必會越來越被架空,徹底淪為傀儡。

      而這一的局面,卻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可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勢力不斷膨脹後,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

      荀彧的遭遇,令蘇晨為之痛惜,如此才華橫溢之人最終卻不能善終。

      此刻,三國時期的眾人心中好奇,紛紛猜測接下來是哪一位名士得以青史留名。

      「他是曹操摩下的首席謀臣,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他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戰略方針,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是出自他的計策。」

      「官渡之戰中,他出謀劃策,使曹操獲得了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其統一我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也是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他處理朝政事務十數年,先後為曹操舉薦了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便是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

      劉備:我就知道會有荀彧,要是當初荀彧能夠前來投奔我,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悲劇發生了。

      他對於荀彧沒能來投奔自己,一直心有遺憾,錯失了一個棟樑之材。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

      不管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還是迎奉天子,都足以說明荀彧的戰略之強。

      在戰術方面,荀彧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在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的智謀可謂算無遺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

      反對曹操加九錫,必然被曹操所不容,以至於招致禍患。

      但凡一個聰明的人都不會這麼幹,但荀彧偏偏這麼幹了。

      他心裡非常清楚,荀彧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勸進曹操加九錫的議論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劉氏宗廟社稷已然淪陷。

      這種悲痛時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會感到悲痛萬分。

      而荀彧顯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無法抑制自己內心良心的譴責。

      因此就算是死,荀彧也不能當做看不見曹操的行為。

      其實說起來,荀彧的過錯,是委身曹操而為他多加謀劃。

      荀彧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終不願附和,並且以忠義之說勸諫曹操。

      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節。

      但是,荀彧忠於漢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

      如此忠於漢室之人,要是能為他所用,匡扶漢室的把握也會大得多。

      「荀彧,字文若,穎川人。」

      「荀彧的祖父,荀淑在當時很有名氣。」

      「荀彧年輕的時候,南陽名士何題非常認同他的為人,評價荀彧是個可以輔佐帝王的人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舉為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等物品。」

      「董卓之亂時,荀彧棄官歸鄉,並對鄉親們說。」

      「潁川是個四面受敵的地方,每當天下發生動亂,這時常常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請鄉親們馬上離開這裡。」

      「但無奈的是,鄉親們留戀舊土不願離去。」

      「這時身為同鄉的冀州牧韓馥派人來接荀彧,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之後董卓派人搶掠各地,一直到潁川才返回,而荀彧留在穎川的同鄉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殺。」

      「然而到達冀州後,袁紹已經取代了韓馥的職位,見荀彧到來待之為上賓。」

      「荀彧的弟弟和同鄉郭圖等人都收到袁紹的委任,但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於是191年投奔了曹操,這一年荀彧29歲。」

      「曹操非常高興的說,你就是我的謀士張良。」

      「公元192年,曹操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隨其征戰。」

      楊堅:荀彧足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兩人都是輔佐國家朝政的經世大才。

      他熟讀陳壽的《三國志》,其中有重點提到對荀彧的評價。

      陳壽說道,荀彧清高優秀,通達文雅,具有輔佐帝王的風範。

      然而對人對事的洞察和預見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興漢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實現。

      雖然陳壽對荀彧的評價趨於正面,但他並不認可陳壽對荀彧的評價。

      在他看來,荀彧為了匡扶漢室,輔佐曹操稱霸北方是不得已而為之。

      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亂之時延續漢室宗廟,並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

      曹操既然成就霸業,就必然不會再滿足當一個小小的漢臣。

      而荀彧阻撓曹操晉爵魏公,肯定會被曹操所不滿。

      最終的結局似乎已經註定,荀彧亡身殉節,以對後世彰顯自己對漢室的忠心。

      他考察過荀彧的舉動,為曹操建言獻策,匡扶漢室,挽救國家於危難。

      他非常明白,荀彧的本意,是為了解救百姓於水火。

      但最後董昭勸進曹操晉爵為魏公,荀彧勸阻,最終招致死亡。

      他認為對於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責備。

      畢竟荀彧秉承忠義,只是事情的成敗,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荀彧的才略雖然足以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但曹操勢力強盛,荀彧無力糾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殺身成仁以彰忠義。

      「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委任荀彧主持留事宜。」

      「這時陳宮、張邈等人趁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

      「而兗州諸城皆響應陳宮等人,荀彧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來援救。」

      「夏侯惇到後,當夜誅殺了幾十個圖謀反叛的人,才安定了軍心。」

      「這時豫州刺史郭貢也率眾數萬來攻,眾人都非常害怕,郭貢要求面見荀彧。」

      「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阻攔。」

      「而荀彧堅持出城遊說郭貢,以免腹背受敵。」

      「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便帶兵而去。」

      「之後,荀彧派陳煜去范、東阿兩個縣,終於保全了這三個城。」

      「等到曹操回來,在濮陽擊敗了呂布。」

      「陶謙死後,曹操打算趁機繼續攻打徐州,回來再平定呂布。」

      「荀彧勸阻說,當年劉邦確保關中,關武帝劉秀據守河內,全都是靠鞏固自己的根基從而控制天下。」

      「而將軍依靠兗州開創的事業,且兗州依據黃河、濟水,是天下的要地,易守難攻。」

      「它就是將軍的關中、河內,所以應該先安定兗州。」

      「而且如果攻打徐州,留守後方的兵多,則前方兵力不夠。」

      「呂布趁機侵擾的話,只有鄄城、范、衛三處可以保全。」

      「其他地方都不能為我們所有,這樣就等於失去了兗州。」

      「如果徐州沒有平定,兗州又失守,那到時將軍就無處立足了。」

      「且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拼死反抗。」

      「而此時糧食已經成熟,如果搶收糧食,一戰就可以擊敗呂布。」

      「於是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再次與呂布交戰,分兵平定各縣。」

      「呂布失敗逃走,兗州因此平定。」

      李世民:要不是荀彧及時看破了陳宮等人的陰謀,曹操恐怕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可荀彧最終卻落得那般下場,想想還真是可悲。

      荀彧在曹操手下很受重視和信任,可以說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一位謀士。

      曹操帶兵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陳宮和張邈等人因不滿曹操攻打徐州亂殺無辜的的做法,直接就反叛了。

      形勢更嚴峻的是,陳宮、張邈等人暗中勾結了盧布,要迎呂布進入兗州。

      當呂布帶兵到後,張邈派人誆騙荀彧,想讓荀彧以為呂布是友軍。

      但好在荀彧警覺,懷疑張邈等人要謀反,馬上讓軍隊加強防守,並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

      當時兗州諸城的兵馬都被曹操帶走攻打徐州了,城中空虛,呂布帶兵入城。

      而當時的陳宮策反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要反叛曹操。

      直到夏侯惇到後,連著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才安穩下來。

      豫州刺史郭貢本來是幫助呂布來奪城的,但是在荀彧的說服下,也最終放棄了。

      後來荀彧又與程昱出謀劃策,守住了城池,一直堅持到曹操帶兵回來。

      而陳宮和張邈都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此次背叛對於曹操來說幾乎近於毀滅。

      攻打徐州不成,老巢還被人搶了,對於曹操的打擊可想而知。

      要不是荀彧力挽狂瀾,恐怕不會有曹操什麼事。

      「公元196年,漢獻帝從河東回到洛陽,曹操與眾人商議是否要奉迎獻帝定都許縣。」

      「許多人認為徐州還未平定,且楊奉等人不好對付。」

      「而荀彧卻說到,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

      「漢高祖東征項羽時,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使天下歸心。」

      「自從天子流亡,將軍首先興起義兵。」

      「雖然沒有遠赴長安,但在外抵禦禍難,心中也很思念王室。」

      「如今天子回到洛陽,如果能趁這個機會擁戴主上,這是大順。」

      「持最大的公心,使天下豪傑服從,這是大略。」

      「扶持大義來招收天下英才,這是大德。」

      「曹操採納了荀彧的建議,把獻帝迎到許縣。」

      「曹操被封為大將軍,荀彧被封侍中,代尚書令。」

      「而此舉也造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

      「曹操雖常在外征戰,但軍國大事全都與荀彧一起籌劃。」

      「而荀彧也為曹操舉薦了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自從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縣後,袁紹心中不服。」

      「且在兼併了黃河以北地區後,實力非常強盛,於是日漸傲慢。」

      「反觀曹操這邊,東有呂布侵擾,南要抵禦張繡,且張繡在宛城把曹軍打得大敗。」

      李隆基:奉天子以令諸侯,荀彧的本意雖好,但曹操顯然不會滿足。

      東漢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作亂,導致朝綱敗壞,民生哀怨。

      那時天下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紛紛起兵。

      在發生董卓之亂之時,東漢也是徹底走了下坡路,而興復漢室就成了某些人必定要完成的目標。

      荀彧就是想一心匡扶漢室,但是此時的漢室滿目瘡痍。

      所以荀彧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人幫他完成匡扶漢室的心愿,這個人就是一代梟雄曹操。

      其實荀彧也深知曹操並非池中之物,不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主。

      但是荀彧也深知如果自己想完成匡扶漢室,肅清天下的心愿,就必須要曹操這樣的鐵血軍閥來完成。

      所以在他看來,那時的荀彧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

      但是荀彧也沒有辦法,只得賭一把。

      不過顯然,荀彧賭輸了。

      隨著曹操擊敗黃巾軍,漢獻帝劉協在楊奉等人的護送下回到了洛陽,荀彧支持曹操提出了迎奉天子的主張。

      荀彧是希望曹操可以好好的輔佐漢獻帝劉協,做一個輔佐之臣,安定天下,興復漢室。

      但是曹操走上了輔佐之臣的道路,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或許荀彧從未想過自己提出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最終卻形成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

      「袁紹更加驕傲,於是寫信給曹操,內容荒謬傲慢。」

      「曹操看過後大怒,諸將都認為是敗於張繡的緣故。」

      「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是因為別的事情在憂慮,於是問曹操原因。」

      「曹操將書信給荀彧看,並對他說道,想去攻打袁紹這個不義之人。」

      「但是現在的力量又打不過他,應該怎麼辦?」

      「荀彧說,自古以來,如果卻有才幹,即使弱小也必定會變得強大。」

      「但如果沒有才幹的話,即使現在強大,也會變得弱小。」

      「從劉邦、項羽的存亡中,就可以看出這個道理。」

      「袁紹此人表面對人寬和,但實際卻嫉賢妒能,此為度量。」

      「且做事猶豫不決,此為謀略。」

      「治軍紀律鬆弛,兵眾雖多,卻難以發揮作用,此為用兵。」

      「而且袁紹世代高官,名門望族,喜歡沽名釣譽,此為德行。」

      「而將軍無論在度量、謀略、用兵、德行上都超過了他,即使他現在強大又有什麼用。」

      「並建議先安撫關中的韓遂和馬超等人,而關西的事情可以交給鍾繇去辦。」

      「這樣就可以放心的先攻取呂布,而後再圖謀袁紹。」

      趙匡胤:荀彧一心向漢,要是能投奔劉備,或許歷史的軌跡會大不相同。

      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當初荀彧為了躲避兵禍,搬到袁紹的地盤去住。

      袁紹看見荀彧來,非常高興,親自前去拜訪他,待他如上賓。

      可是,荀彧認為袁紹無法幫助漢朝統一天下。

      因此就趁早離開了袁紹,前往投奔能幫助漢朝統一天下的曹操。

      其二便是當荀彧在投奔曹操以後,給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議,就是勸曹操迎奉天子。

      曹操因此把漢獻帝迎接過來,但曹操想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荀彧提出這條主張的時候,確實是為了讓曹操以令諸侯,但並不是讓曹操挾天子。

      而是真正把天子保護起來,免得漢獻帝再遭遇董卓那樣的人的危害。

      保護起來後,再讓曹操幫助漢天子打天下,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的目的。

      其三就是後來曹操想要晉封為魏公,派人徵求荀彧的意見,希望得到荀彧的認可。

      但荀彧認為,當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幫漢天子匡扶天下。

      現在晉封魏公,就有了私心,不是君子所為。

      曹操也不過就是想升為魏公,並沒有說升為魏王,更沒有說僭越當皇帝。

      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見在荀彧的心思,確實是一心向漢的。

      如此種種,都能說明荀彧一直忠心於漢室。

      「公元198年,曹操打敗張繡,擒拿呂布,平定了徐州,便與袁紹對抗。」

      「而袁紹在擊敗了公孫贊後,虎踞四州,是當時最強的割據勢力。」

      「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有謀士田豐、審配、逢紀等人。」

      「而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

      「荀彧說,袁紹兵雖多而法令不嚴,田豐剛愎而好犯上。」

      「許攸貪婪而不檢點,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

      「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

      「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拿。」

      「僅僅一席話,便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連連交戰。」

      「曹軍固守官渡,袁紹圍攻曹操。」

      「而此時的曹軍糧草即將吃完,於是給荀彧寫信,想退回許縣。」

      「荀彧回信說,現在糧草雖然少,但是現在如果先退,必然會陷於被動。」

      「而將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抵禦敵軍,扼住敵軍的咽喉,致使敵人不能前進,已經堅持了半年。」

      「袁紹的氣勢已經出現了衰竭的情況,局勢也必將有所變化。」

      「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機會。」

      「於是曹操放棄了撤軍的打算,又出奇兵襲擊袁紹的糧草駐地,袁紹敗退。」

      「而審配因許攸家不守法度,逮捕了他的妻子和兒女。」

      「許攸一怒之下叛離袁紹,投奔曹操。」

      「顏良、文丑都在戰鬥中被殺,田豐因為勸誡觸怒袁紹而被殺。」

      「袁紹手下的將領謀士,一切都像荀彧預料的那樣。」

      王安石:官渡之戰的勝利,最大的功臣便是荀彧。

      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後,便有了正當的聲名征戰四方,治理朝綱,也迎來了之後的官渡之戰。

      當時是曹操大軍與袁紹大軍在官渡展開的戰役,也是東漢末年歷史上有名的三大戰役之一。

      同時,官渡之戰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

      當時袁紹舉兵南下企圖進攻許都,曹操得知後立即帶兵在官渡一帶做好防守準備。

      對峙數月後,曹操方處於劣勢的狀態,曹操甚至想過退兵。

      但是荀彧鼓勵曹操繼續拖跨袁紹方,伺機決戰。

      後來袁紹手下的許攸投降了曹操,使得曹操帶兵奇襲,燒了袁紹大軍的糧草,斷了他們後方的補給,這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官渡之戰後曹操大大的增加了實力,真正的成為了一方的霸主。

      可以說曹操此時的功績都是有荀彧的努力在裡面的,曹操對荀彧的智謀才能非常的認可和信任,認為荀彧的才華和張良一般。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官渡之戰之所以能成功,荀彧居功至偉。

      但是一想到荀彧最後的結局,他就替荀彧不值。

      「公元201年,曹操想趁袁紹兵敗襲擊劉表。」

      「荀彧則認為現在袁紹失敗,部眾離心,應趁此機會,馬上平定他。」

      「如果離開兗州、豫州,遠征長江、漢水。」

      「萬一袁紹收其殘部,趁虛攻擊我們的後方,丞相的大事就完了。」

      「於是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計策,再次進駐到黃河岸邊。」

      「袁紹病死,曹操渡過黃河,打擊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

      「公元203年,曹操根據荀彧前後所立的功勞,上表朝廷,封荀彧為萬歲亭侯。」

      「公元207年,曹操準備討伐劉表,問計於荀彧。」

      「荀彧說可以明里出兵宛城、葉城,暗中從小路輕裝前行,出其不意的對其進行攻擊。」

      「正在這時,劉表病死。」

      「曹操率軍直驅宛城、葉城,劉表的兒子劉琮獻出荊州投降。」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該進爵位為國公,得九錫。」

      「荀彧聽聞後,認為曹操興起義兵的本意是為了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懷著忠貞的誠心,保持謙讓的品質,所以不應該這樣做。」

      「荀彧反對曹操進封國公,使得曹操因此心中對荀彧不滿。」

      「正好這時征討孫權,曹操讓其到譙縣勞軍,趁機把他留下,讓他參丞相軍事。」

      「曹操進軍到盧虛後,荀彧因病留在壽春。」

      「不久便憂鬱而死,時年五十歲。」

      朱元璋:荀彧忠於漢室,身死殉節,其心可嘉。

      漢末天下大亂,荀彧要匡扶漢室只能倚仗曹操。

      荀彧早年間為曹操出謀劃策,攻占兗州。

      又拿漢高祖劉邦攻占關中,漢光武帝劉秀攻占河內的事跡來比喻曹操。

      官渡之戰時,荀彧建議曹操不要率軍退回許昌,拿楚漢相爭時的成皋之戰來勸諫曹操。

      等到幫助曹操建立功業之後,荀彧又希望得到忠於漢室的名聲。

      荀彧輔佐曹操而讓他強盛,舉薦賢能,訓練軍隊,決斷大事,制定策略,征伐四方,連戰連克。

      於是曹操得以轉弱為強,統一北方,十分天下而有其八,荀彧的功勞不在春秋名臣管仲之下。

      而荀彧最終能為漢朝殉節,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

      荀彧對於曹操而言,就像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張良一樣。

      董昭建議曹操接受九錫,晉爵魏公,荀彧勸阻。

      曹操心中不平,以致荀彧身死,令人惋惜。

      荀彧輔佐曹操平定中原,消滅群雄,成就帝王之業。

      朝廷內外都認為天下已經屬於曹操,雖然不加九錫,曹操也掌握天下。

      荀彧的意思,是希望曹操能等待天下歸心之日,再行晉爵稱王之事。

      以免因強取橫奪而被天下人唾棄,而聲名受損。

      可惜曹操志在必得,不願等待數年。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

      「在建計、密謀、框壁、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而關於荀彧之死,同為正史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中記載的卻不一樣。」

      「三國志中記載荀彧受到曹操冷落,最終憂鬱而死,」

      「而後漢書中記載曹操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發現器中空無一物,領會曹操的意思後服毒自盡。」

      「而關於荀彧的身份立場,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同傳,位列曹氏夏侯氏以外的魏臣之首。」

      「而後漢書中,則將荀彧與鄭泰、孔融並列一傳,視其為漢臣。」

      「荀彧也成為魏蜀吳三方割據勢力中,唯一在此書中有傳記的人。」

      「對此,後世學者也各持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荀彧忠於漢室,從迎接漢獻帝回許縣,令天子得到保護,到後來的不同意曹操稱公,都顯示了他對漢的忠心。」

      「也有人認為他一輩子都是在為曹操出謀劃策,是曹操的謀臣。」

      「無論荀彧是漢臣還是魏臣,他都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張居正: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許荀彧從投效曹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悲慘命運。

      從理性角度考慮,荀彧清醒地認識到漢不可為。

      於是擁護曹操重造天下的大業,並建立了赫赫功績。

      但與此同時,荀彧與舊王朝之間在情感上又有藕斷絲連的聯繫。

      封建倫理綱常禮教的陰影始終籠罩在荀彧的心頭,讓他難以掙脫。

      不過荀彧儘管有些矛盾,但縱觀荀彧的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個人成就。

      其一,便是輔佐曹操統一北方。

      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首先平定徐州、宛城、淮南,消滅呂布、張繡、袁術等以穩定兗州後方。

      再出兵與袁紹相爭,逐步統一北方。

      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有退兵的打算。

      荀彧極力勸諫,最終一戰而勝,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最終消滅袁紹,攻占河北。

      其二,勸諫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

      曹操奉迎漢獻帝前,江東的孫策以及河北的袁紹都有奉迎漢獻帝的打算。

      荀彧勸諫曹操迅速行動,將漢獻帝從洛陽迎接到許昌。

      實際上掌控中央政權,在政治上獲得對其他割據軍閥的絕對優勢,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三,就是向曹操大力舉薦北方士人。

      荀彧從袁紹處轉投曹操後,先後舉薦了荀攸、戲志才、郭嘉等人。

      這些人才全都得到曹操重用,各盡其能,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妖斬三國無限之配角的逆襲通靈影后:重生國民女神危險關係蠱真人
    糾纏逃妻三體逍遙小書生凌天劍尊君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