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都市言情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212.第210章 貞觀之治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212.第210章 貞觀之治字體大小: A+
     
      第210章 貞觀之治
      聽完玄武門之變的來龍去脈,大唐貞觀時期的老百姓一個個神色複雜。

      原來他們的皇上經歷了這麽多,並非他們想象的那樣心狠手辣,而是被逼無奈。

      之前他們得知皇上弑兄殺弟奪取皇位,心中隱隱有些憤懣。

      雖說他們對那時皇上的卓越軍功充滿敬佩,但怎麽也掩蓋不了皇上手足相殘的事實。

      盡管皇上下令全國老百姓不許議論玄武門之變,但依舊阻止不了他們對皇上的不滿。

      但是現在他們聽了主播詳細的講述,才發現他們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畢竟到了那個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種被逼入絕境的情況下,他們皇上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情有可原的。

      當即就有無數老百姓發彈幕表示對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鋪天蓋地的彈幕,全都是對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動,眼眶泛紅。

      他還以為主播講述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會對他口誅筆伐。

      可萬萬沒想到,出乎他預料的,居然全都是對他發動政變的理解。

      這一刻,他無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鎖終於放下。

      要知道,自從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他心中壓力山大。

      他不願意提及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議他。

      但現在,天下老百姓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他也終於可以擺脫心理負擔。

      此時此刻,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政愛民,讓大唐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說貞觀之治。”

      “也正因為李世民開創的貞觀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聲如日中天,成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樣。”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元貞觀。”

      “下面主播給大家重點說一說貞觀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績。”

      “登基之後的李世民面臨的是因隋末戰亂而百廢待興的大唐王朝,如何開創貞觀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當務之急。”

      “李世民善於納賢由來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就創辦了文學館,廣泛搜羅賢才文士。”

      “館中集有十八學士,既有以詩賦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許敬宗等,又有以經史學問著稱的孔穎達、陸德明、姚思廉等,還包括了極富政治軍事才乾的房玄齡、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學士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團,不僅幫助他成功奪取皇位,而且成為日後貞觀之治的核心人員。”

      “然而,從秦府到皇宮,李世民此時面對的是更為複雜的朝廷環境,這險峻的局面來自當時朝廷中的三種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種人嗎?”

      主播的互動取得的效果不錯,很快就有人在彈幕上進行了解答。

      李治:一種是高祖皇帝時期的舊臣,這些人都出身於關隴貴族,或者是山東士族。

      關隴門閥的思想的特點就是保守,特別是對老百姓有一種畏懼的情緒。

      最後他的父皇重用這些關隴門閥,給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花費了他好大氣力去打壓他們。

      趙匡胤:第二種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他的這些部下。

      要說李世民那個時候的幕僚,一個個名氣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人物,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的房玄齡。

      不過這些人才雖然善於出謀劃策,但是他們對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不是很了解。

      朱元璋:第三種人就是來自民間的力量,特別是那些跟隨李世民參加起義的山東地區的勢力。

      也正因如此,這些人對山東地區的情況很了解。

      尤其是玄武門之變的動亂結束後,對他們的情況也是了如指掌。

      所以說,他們能夠非常正確的分析形勢,給李世民提出寶貴的意見。

      “沒錯,三位帝王說的很對,李世民當時面對的正是這三種人。”

      “面對複雜的局勢,李世民如何讓這三類出身不同的人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後不久,他下令召見一位大臣,這位大臣正是玄武門事變中,堅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邊,並為其出謀劃策的魏征。”

      “李世民嚴厲地質問魏征,為何要離間他們三兄弟。”

      “魏征卻神色自若地說,太子要是早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的殺身大禍了。”

      “大臣們都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卻很欣賞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舊怨,而且馬上重用魏征。”

      “感激於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從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世民聽取了魏征的建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於是貞觀年間形成了兼聽納諫的良好風氣。”

      “除魏征外,當時經常進諫的大臣還有王珪、戴胄、馬周、張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長孫皇后。”

      “甚至在隋煬帝時以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而聞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進諫的記錄。”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進諫的官員多達三十余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諫前後二百余事,達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於改進朝政,幫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確的決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為帝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實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國家的。

      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聽納諫,反而獨裁專斷,自己想幹什麽就幹什麽。

      那麽必然會影響朝廷的決策,很有可能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嚴重的會讓國家處於危險的境地。

      歷代那些聽不進諫言的帝王已經給了他深刻的教訓,因此他必須積極吸取這些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納諫,讓他能夠時刻審視自己,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對魏征那麽看重,積極采納魏征的諫言。

      全在於魏征懂得治國理論,懂得歷史的經驗教訓,也了解社會的現狀。

      這樣一個諫臣是站得高,看得遠的。

      魏征在治國方針方面的制定,在幫助他做一個英明君主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裝奪取皇權兩個月後,這一天清晨,都城長安異常熱鬧,文武百官從四面八方湧向玄武門。”

      “他們要來參加李世民親自主持的題為‘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力圖找到一條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

      “然而辯論一開始,便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兩派意見。”

      “然而,如何讓百姓安定下來,進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問,為何曾經繁榮富強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總結隋煬帝滅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興土木、廣治宮室,二是搜羅美女、淫樂無度,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

      “李世民驚歎於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創造奇跡的民眾,在隨後的戰亂中,爆發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讓隋朝政權土崩瓦解。”

      “這些讓他對國與民、君與民的關系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

      封德彝:實現天下大治,要繼續實行高壓政策。

      他作為山東士族的代表,自然要為他們這些士族發聲。

      人心壞了,老百姓民心壞了,唯有實施高壓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動蕩之中,他們山東士族是受打擊的對象。

      現在他們好不容易站起來了,必須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亂之後民心思治,就像一個人渴久了,喝什麽都是甜的,餓久了吃什麽都香一樣。長期經過戰亂的百姓,他們希望能夠安定下來,過穩定的生活,過安定的日子。

      他作為普通地主階級出身的官僚,代表著山東豪傑的利益。

      他們是從瓦崗寨一路走過來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東河北地區老百姓的動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穩的日子。

      “為了不重蹈隋朝覆轍,李世民和大臣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更好地治國。”

      “在李世民眼裡,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體,休戚與共。”

      “當君主的,如果通過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必然會引發政權的顛覆。”

      “正是知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李世民反覆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在這種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撫民以靜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將這些思想轉化為一系列具體政策,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開。”

      “而君臣論治的主要內容,則記錄在李世民時期史官吳兢所撰《貞觀政要》一書中,被後人傳頌。”

      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會被老百姓覆滅。

      他清楚的明白一個道理,身為帝王必須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棄之而不用,誠可畏也。

      這句話是他從隋朝滅亡得出的一個教訓,時刻警醒著他。

      皇帝不過是老百姓因為你有道才推選出來的,可如果你要是無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煬帝的下場一般。

      “一個清明社會的出現,必須以法治作為前提,而且保證執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開始,便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訂《武德律》,制定《貞觀律》。”

      “後來,長孫無忌又組織十九位大臣與法律專家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議》三十卷,對後來的封建法律產生了重大影響。”

      “完備的法律條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執法。”

      “對此,李世民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親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

      “貞觀九年,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因違反軍令而被李靖治罪,後免死改判發配邊疆。”

      “有人上書,請求念其為秦王府舊臣予以寬大。”

      “但李世民沒有念及舊情,駁回上書,維持原判。”

      “李世民認為赦免了他,便開了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他,其他人也會輕於犯法。”

      “皇帝以身作則,執法如山。”

      “在朕即天下的時代,還有哪個皇帝敢於像李世民這樣,把自己關進權力的籠子裡呢?也只有李世民可以做到。”

      朱元璋:咱的大明律也是參考大唐律制定出來的。

      他之所以參考大唐的律法,除了大唐本身強大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太宗和他一樣,也是以民為本,把老百姓看得很重。

      唐朝的律法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最前面的除了關於皇宮皇帝這一類的規定之外,首先就是對官員的一些規定。

      而像盜賊什麽的,和老百姓有關系的,以前鎮壓老百姓的那些條例都在大唐律的後面。

      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律法首先是監管官吏的。

      一旦做了官,就要遵守法律,也要按照法律法規去辦好分內的事情。

      他的理念和李世民一樣,首先官員做好了分內之事,才能去管理老百姓。

      “法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強調,執法要慎刑寬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

      “貞觀五年,他將死刑的終審權收歸朝廷。”

      “而且對複審有了明確規定,以增加糾正冤假錯案的機會。”

      “第二年,李世民親自審問囚犯,當他看到死刑犯即將被處死時。”

      “心中頓生憐憫,便下令釋放回家,約定來年秋季回來接受處決。”

      “又令全國所有死囚一律釋放,讓他們在期限之前來京師集合。”

      “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時,沒有人督促,沒有人組織,頭一年釋放的總共390名死囚,居然一個不少全部按時到達集合。”

      “李世民十分感動,下令全部赦免。”

      “貞觀年間,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這天,長安城萬人空巷。”

      “這一天,皇帝脫去龍袍,換上短衣便鞋,他要親自下田耕種,以表示對農桑的重視。”

      “這種景象,在古代數不清的封建帝王中並不多見,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貞觀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復被廢棄數百年之久的藉田儀式。”

      “百姓驚駭之余,無不歡呼雀躍。”

      貞觀時期的老百姓對於李世民無不感恩戴德,碰上一個對農桑重視的君主是他們這些老百姓的福氣。

      在他們的印象中,當今皇上從來不在農忙的時候征發徭役,或者是兵役。

      最被他們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就是關於太子要實行冠禮。

      一般太子想要進行成年禮儀式,那就必須調集府兵來充當儀仗隊。

      但這個時候正好是春耕,皇上為了不耽誤春耕,為了不影響老百姓種地,就沒有去調集農民來充當儀仗,而是選擇把冠禮往後推延了。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說明他們的皇上對農桑的重視。

      “在農業社會,糧食豐收與否與水利建設息息相關。”

      “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國的千年富庶與穩定。”

      “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就可以致百姓顆粒無收。”

      “而且可能造成社會動蕩,政權動搖。”

      “為了加強水利建設,李世民大力整頓治水機構。”

      “貞觀年間,僅《新唐書》記載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達27個。”

      “為解決揚州旱災修建的揚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農田八百余頃,從此揚州連年豐收。”

      “滄州疏通無棣河、長蘆河、漳河及衡河,從此無複水害。”

      “貞觀七年,夏州朔方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

      “貞觀十年,汴州陳留開觀音坡,灌田百頃,給糧食大豐收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即便是現在的農民,無論長江南北,還依然享用著貞觀年間的水利成果。”

      主播每說到一個州郡,當地的老百姓就對李世民滿懷敬意。

      正是因為有當今皇上興修水利,他們才能取得年年的大豐收,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

      在皇上沒有修建水利工程之前,他們時常面臨旱災,或是洪災,給他們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糧食絕收那都是小事,嚴重的會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但他們幸運的是遇上了一個好皇帝,為他們老百姓著想的好皇帝。

      要是沒有他們的皇上修建水利,他們肯定沒有今天糧食大豐收的好日子。

      “而在農業社會,發展經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人口。”

      “隋末戰亂,北方突厥擄去大量漢人。”

      “同時,不少漢人為避亂而紛紛北逃,導致人口銳減。”

      “唐高祖武德年間,全國人口僅存二百余萬戶,不及隋朝鼎盛時的四分之一。”

      “李世民即位後,馬上意識到人口嚴重缺乏的問題,迅速增加人口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為了穩固住漢人人口,李世民還規定,男二十女十五為法定結婚年齡。”

      “生男丁的家庭則予以適當獎勵,無能力娶妻者朝廷給予幫助。”

      “李世民還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況納入對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標,作為升降的參考。”

      “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的永徽三年,全國登記的戶數達三百八十萬戶,人口近兩千萬,比武德年間增加了近一倍。”

      “人口是維系一個政權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檢驗治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人口增加近一倍,可見李世民撫民以靜的政策帶來的效果十分明顯。”

      “貞觀四年,關中農業豐收,流散人口紛紛回鄉。”

      “貞觀六、七年,風調雨順,廣大山東地區一改昔日殘破面貌。”

      “貞觀八年、九年、十三年一直到十六年,又是豐收年成。”

      魏征:人口嚴重不足,增加老百姓人口是當務之急。

      他之前從洛陽向東出發,一直到東海邊,一路上根本就看不到幾個人,可見人口匱乏已經到了何種地步。

      要是有人從洛陽去往山東,那必須自帶乾糧。

      因為一路上就碰不到多少人家,根本就不能得到乾糧的補充。

      隋末戰亂結束之後,當時的經濟已經被破壞到及其嚴重的地步。

      朱棣:當時貞觀年間老百姓數量嚴重不足,李世民為了鼓勵人口的增殖,為了鼓勵多生孩子,下過不少聖旨。

      他記得有一個就是鼓勵寡婦再嫁,這個爭議性很大。

      畢竟在倫理道德中,寡婦是要守節的,根本就不能再嫁。

      可李世民為了人口的繁殖,強行要求寡婦再嫁。

      還有一個就是向突厥贖回漢人老百姓,快速的補充人口。

      在隋末戰亂的時候,一部分漢人被突厥劫掠去了,還有一部分漢人為了避免戰亂紛紛逃到突厥。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從突厥贖回大量的老百姓,甚至有一年就贖回了八萬漢人。

      不過不得不說,李世民還是非常讓他欽佩的。

      同樣是皇帝,他明顯就做得沒有李世民好。

      貞觀之治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孔子夢想的大同社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說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牛馬遍布,老百姓生活安定,大家安居樂業。

      這種種一切,都是李世民治理的結果。

      他還需要好好學習,爭取把大明朝也能治理成這樣。

      “社會初定,經濟恢復,接下來,李世民終於可以著手解決頭痛多年的邊患問題。”

      “貞觀二年,唐太宗消滅割據勢力梁師都,基本上解決了全國各地割據混亂的局面,統一了全中國。”

      “兩年後,名將李靖率唐軍肅清了多年危害邊疆的突厥勢力,使唐王朝北方邊疆得以安定下來。”

      “在此後的十多年裡,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或被擊敗,或主動歸附。”

      “唐朝勢力達至天山南北,西部邊疆從此穩定。”

      “雖然當時的唐朝有足夠的兵力取得戰爭勝利,但李世民認為,戰爭付出的代價太大,且穩定並不長久。”

      “只有采取懷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視之,才能讓他們真心歸附。”

      “貞觀十五年隆冬,十六歲的文成公主披上嫁衣,畫上紅妝。”

      “這位聰慧美麗,飽讀詩書的公主,即將離開故鄉。”

      “遠嫁到遙遠的吐蕃,成為其首領松讚乾布的夫人。”

      “這也是李世民與少數民族的聯姻策略,不僅為吐蕃送去一樁婚事,還讓文成公主帶著大唐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精美的手工業品,甚至大批工匠和樂隊。”

      “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

      “在和親的隊伍護送下,文成公主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進入吐蕃,也讓漢人的農耕、紡織、建築、造紙、農具製造等技術先後在西藏傳播開來。”

      “今天這條文成公主曾經走過的路,成為傳頌中華文明的紐帶,也見證了那一段被後人傳頌的故事。”

      李世民:為了大唐的和平安寧,朕不得不這麽做,希望遠在吐蕃的文成不要怪朕。

      雖然以大唐的實力,完全可以取得對外族的勝利。

      但這樣的勝利不是他想要的,一是代價太大,另一個是穩定不會長久。

      要想讓外族真心歸附,采取懷柔政策必不可少。

      為此,就不得不犧牲文成的幸福,讓她去和親。

      自古以來,各朝帝王都是貴中華而輕賤外族,中原大地的人是看不起周邊外族的。

      甚至很多帝王主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認為他們外族和中華沒辦法溝通。

      但他並不這樣認為,那些外族也同樣是人,是跟他們一樣的人。

      只要他可以做到平等以待,像愛護大唐老百姓一樣去愛護他們外族,他相信那些外族會真心歸附大唐的。

      也正是秉承著這個觀念,他也有重用很多外族的部落首領。

      “在陝西的昭陵博物館裡,收藏了作為陪葬品的唐代官俑。”

      “他們中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

      “DTZ歸附大唐後,為加強管理。”

      “李世民將他們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來的組織和風俗習慣,實行高度自治。”

      “另一部分則遷至內地,挑選部分人擔任京官武職,其成功治理的經驗又推廣至其他少數民族部落。”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紛紛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稱臣,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的共主。”

      “李世民受到各少數民族如此愛戴的背後,折射的是大唐帝國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遼闊、穩定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具有的強大的歸附力和影響力。”

      “貞觀時代,唐朝版圖超過強大的西漢王朝。”

      “貞觀十四年,唐朝疆域東至東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現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

      “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

      朱棣:希望有一天,朕也能有李世民那樣的成就,成為天下的共主,得到周邊各個外族的擁戴。

      主播所說的作為陪葬品的官傭,他也有聽聞,知道是怎麽一回事。

      官傭中的那些外族石人,全都是被李世民征服並歸順的外族首領。

      這些外族首領對李世民是非常感激的,原因在於李世民對他們非常信任。

      原本他們是被李世民收服的外族首領,但李世民並沒有防備他們,還允許他們一開始帶著武器上朝。

      李世民的這種信任做法,讓這些外族首領深受感動。

      而且他還知道一件事,在遼東前線的時候,一個突厥將領中了箭。

      那時大夫的醫術不高明,箭傷很快就化膿了。

      這個時候,李世民親自俯下身去把突厥將領的膿血給吮吸出來,這讓突厥將領大為感動。

      後來李世民去世後,這些外族將領都表示要殉葬,想要去地下世界陪伴李世民。

      只不過唐高宗李治沒有答應,就按照他們將領的模樣做了石人為李世民守陵。

      也不怪這些外族將領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反正他是做不到為別人吮吸膿血的。

      “李世民統治下的貞觀一朝的強盛,不僅表現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疆域遼闊、四夷來朝,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享太平時代,而且表現在文化建設的突飛猛進。”

      “李世民設文學館、弘文館,廣羅賢才文士,搜集整理經籍圖書。”

      “李世民酷愛讀史,十分強調歷史經驗對於當下的影響。”

      “《晉書》、《北齊書》、《周書》、《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隋書》。”

      “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中八部史書,是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當上皇帝之後,武將出身的李世民堅持文武並濟的治國方略。”

      “不僅促成全國大興文治,而且自身刻苦用功。”

      “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經常徹夜苦讀,都不知道天什麽時候亮的。”

      “有李世民如此高雅的文化愛好及其身體力行,貞觀一朝的文化發展便水到渠成。”

      趙禎:李世民對於樂舞、書法、繪畫等等方面很重視,所以貞觀時期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精品。

      就他所知,貞觀時期書法四大家是非常有名的,比如歐陽詢和褚遂良。

      在繪畫方面同樣如此,閻立本、閻立德這樣的丹青大師都出現在貞觀時期。

      對於文化而言,李世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對於外來文化,李世民是采取兼容並畜的政策。

      李世民當時讓魏征編撰了一本《群書治要》,按照經史子集,適合於當時政治的編錄下來,作為當時貴族大臣學習的一個教科書。

      可見對於傳統文化而言,李世民是非常重視學習的。

      他們大宋在制定文化方面的策略時,就有借鑒貞觀時期的一些政策。

      “然而,世間所有好戲都有落幕的那一天。”

      “貞觀十七年,貞觀盛世迎來了一個拐點。”

      “這一年的正月十七日,一代名臣魏征逝世。”

      “這對於唐太宗是一個十分沉重的打擊,他宣布罷朝五日,還令文武百官都要參加魏征的喪禮。”

      “出殯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的西樓,遙望夕陽下漸漸遠去的送葬行列,悲慟不已。”

      “李世民無限感念魏征,他之後對群臣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失去了魏征這面最寶貴的鏡子,還有誰能來直言不諱地提醒李世民的過失呢?”

      “隨著魏征這個標志性人物的離去,貞觀之治的奪目光華也似乎隨之漸漸黯淡下來。”

      “杜如晦、長孫皇后、魏征、房玄齡……忠臣、愛妻、諫士也都一一離去。”

      “在這種情況下,貞觀後期的李世民有所松懈,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漸不克終現象。”

      李世民:魏征對貞觀之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征要是走了,對大唐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他心裡非常清楚,魏征才是貞觀之治的靈魂人物。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貞觀之治就是魏征一手主導的。

      對於這一點,他絲毫沒有避諱,在很多公開場合也和大臣都說過。

      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這樣的人。

      可跟著他一起治理天下的,造就如今天下大治局面的,卻是魏征其人。

      李治:父皇晚年的一些做法對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他的父皇最後幾年,父皇對於那些出身一般的,尤其是來自山東地區的大臣,心中的猜忌越來越加重。

      反而對於關隴貴族出身的大臣越來越看重,就好比他的舅舅長孫無忌這些人。

      這就造成了很麻煩的一點,等他登基稱帝的時候,滿朝堂全都是關隴貴族的人。

      “李世民晚年健康狀況不佳,加上遭遇廢立太子風波和征討高麗的失敗,致使情緒低落、諸病纏身。”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逝於翠微宮,年僅五十二歲。”

      “李世民駕崩,萬念同悲,長安城中淚流成河。”

      “許多少數民族同胞自發組織上百人的隊伍,千裡迢迢赴長安吊唁。”

      “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李世民在遺囑中已作了安排。”

      “死後七日趕緊下葬埋掉,即喪事一切從簡。”

      “盡管李世民在其晚年,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

      “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能大體上堅持約己克儉的原則。”

      “這對於一位創立偉大功業的封建帝王來說,實在是令人動容的美好品德。”

      “貞觀之治徹底落下了帷幕,一個偉大的時代,終於在落寂悲傷的氣氛裡畫上了句號。”

      “愛民如子、從善如流、自省內斂、求賢若渴、崇尚簡樸……李世民在他任上毫無疑問擁有了上述美德。”

      “這對於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帝王來說,是多麽難能可貴。”

      “李世民說過,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他曾經拿魏征作為檢查自己對錯的一面鏡子,現在李世民走了,卻成為後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面永不磨滅的鏡子。”

      “貞觀時期的中國,是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社會。”

      “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間與君民之間的良好關系,乃至民族關系等方面。”

      “都給後世樹立了崇高的標杆,留下了值得珍視的遺產。”

      “李世民和他的時代,將永遠銘刻在後人最深層的集體記憶之中。”

      李世民:雖然朕的晚年有些不順,但朕這一生也算是輝煌,沒有辜負天下臣民的期望。

      自從他登基稱帝後,由於是通過不光彩的政變手段登基,所以一直期待得到天下臣民的認可。

      為此,他嚴格要求自己,以一個聖君的標準待人接物。

      現在從主播口中聽到關於自己的評價,他就知道自己做到了,一切努力沒有白費。

      原本還因為晚年的一些不順有些鬱鬱寡歡,但死後能得到這麽高的評價,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仙人俗世生活錄恐怖之魔鬼游戲桃運天王醫冠禽獸,女人放鬆點!首席的億萬新娘
    冷血女神們的復仇戀歌春暖香濃獨寵狂妻:我的特種兵老重生之老子是皇帝逆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