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 第196章 趨利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 - 第196章 趨利字體大小: A+
     
      第196章 趨利

      永昌府,樂平縣(今澳洲東部利斯莫爾市)。

      八月半,中秋節,家家戶戶合家團聚,共賞明月。

      無論是長安城中的皇家貴族,還是民間的走卒商販,無論是舉案齊眉的夫妻,還是千里共嬋娟的知己,這一天都期盼著一種圓滿。

      在交通不便的秦國,身處天南地北的一家人想要團聚,自是困難重重。

      而在鐵路縱橫、海運發達的齊國,中秋團聚,無非就是多花些銀錢和時間在路上罷了。

      如果說除夕日是整個家族在傳統禮儀制度下的盛會,那麼中秋節就是真正具有溫情的一場家宴。

      這一天,在城市居民的宅院中,主人會在院中擺滿了花生、蘋果、西瓜、桂圓、李子等果品。月上柳梢後,鄰居家的半大少年會趁著深夜翻入院中,抓走一些紅棗等瓜果,主人家也做無視狀,一笑置之。

      在鄉野農村,孩童會趁著天黑時,到田地里摘取南瓜,用墨汁在瓜身上繪上孩童的模樣,並在瓜身上塗滿泥巴,插上樹枝,送到別人家的被褥中。

      主家不僅不惱怒,還會熱情款待這些頑皮的孩童,送些花生、瓜子之類的零嘴。

      按照華夏傳說故事,每逢中秋月圓之時,月宮中仙女則下凡間,遍灑甘露,而民間的瓜果鮮蔬因沾了甘露,有延年益壽、福星高照的功效。

      儘管,在漢洲本土,囿於南半球的地理位置,傳統中秋節,恰好為萬物復甦的仲春時節、農忙之時。

      但是,印刻在骨子裡的華夏文明基因,使得數千萬齊國子民仍舊願意在這個時節,去過一過象徵團圓的中秋節。

      「爺爺,有人來偷咱家菜園子裡的毛豆啦!」

      在桃花河(今里奇蒙河)畔的西灣村東頭,柯土根與幾個村民正坐在一處土壩上,一邊吸著菸袋,一邊聊著春播的事。冷不丁,聽到旁邊嬉戲玩鬧的孫子大聲嚷嚷,說有人鑽到菜園裡偷摘蔬果。

      「小兔崽子,莫要這般嚷嚷!」柯土根只是抬眼瞄了瞄菜園子的方向,幾個黑影跳躍著,嬉笑著,打著燈籠公然在「偷菜」,隨即露出瞭然的笑容,阻止孫子大聲喧譁,以免「驚擾」了賊人。

      中秋節,一般在入夜後,村中的少女們就會開始行動起來。她們會相互結伴到戀人家的菜園中偷摘瓜果,若誰家摘的南瓜、冬瓜肥壯,或者毛豆圓滾,則寓意誰家孩子未來必定健康壯實。而後,大家抱著偷來的瓜果到主人家要一盞茶來喝,敬謝對方的瓜果,並收到誠摯的祝福。

      也有那些未懷孕的女子在小姑子的陪同下,到田野的瓜棚豆棚里趁著夜黑摸索。若是摸到的是白扁豆,則象徵與丈夫白頭偕老,恩愛一生,所生的將是女兒。若是摸到南瓜,則寓意貴子將至,更是吉祥之意。

      中秋節這天偷取的瓜果並不能帶回家中,而是需要在戀人或者公婆家,或者野地里直接拿來食用,才表示吉祥不會溜走,幸福美滿永在身側。

      孩童年幼不曉事理,大聲嚷嚷喧譁,豈不是要將婦人們的幸福和吉祥給「驚」走了!

      再者說了,能到自家菜園子「偷摘」瓜果的女子,必然是家中老五相中的未來媳婦,更不能壞了人家的喜事。

      樂平縣是漢東省永昌府東北海岸地區一個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新縣份」,人口四萬五千餘,為富庶農業區的河港,是重要的奶製品、肉類、甘蔗、香蕉集散地。該地有著近亞熱帶氣候,距離海邊只有三十多公里,農牧業條件相對較為優越。

      時值春耕時節,村民在數日前剛剛翻檢了土地,即將播種新的一季作物。

      「老張,咱們今年當真不種小麥了?」柯土根將菸袋朝地上磕了磕,然後轉頭問道。

      「咋了,前一陣不是都掰扯過了嗎,咋還問?」西灣村合作社的社長張顯成悶聲說道:「這幾年來種糧食又不賺錢,有啥值得種的?累死累活一年,口袋裡落不了幾個大子,整日裡還擔心下個天災,發個洪水。」

      「可是,種甘蔗不也一樣要擔心天災嗎?」

      「……」張顯成聞言,神情頓時一滯,隨即朝柯土根翻了一個白眼,「你懂個啥!我都在縣裡問好了,種甘蔗可比種小麥划算多了。最起碼,一畝地可以多收七八角錢,甚至一兩塊錢!你怕是還不知道吧,這小麥呢,咱們只能種一季,就算年景好了,扣除亂七八糟的費用,三十多畝地最多就能收個十幾二十塊錢。可甘蔗不一樣,縣裡的農事專員說了,咱們這裡氣候溫熱,一年下來可以種兩季甘蔗,春天和秋天栽下,幾個月就能各收一茬。你想想,到了年底可以多賺多少錢?估摸著,咋樣都能多收兩倍多的錢!」

      「這種兩茬甘蔗,怕是地力撐不住吧?」

      「地力撐不住,那就買些鳥糞礦肥回來,給地里多施些肥。到時候,咱們可以直接聯繫縣裡的農資合作社,讓他們拉一船鳥糞礦,大家分一分,保證讓地力快速恢復過來。」

      「可是,這要是不種糧,我心裡揪得慌!」

      「有啥慌的?」張顯成不以為意地說道:「你瞧瞧現在市面上賣的糧食,稻米盡他娘的是南洋種植園運來的,小麥都是坤州(今澳洲西南地區)那邊火車拉來的。你是不曉得,南洋那邊的糧食種植園,用得人工全都是不要錢的土人苦力,一個個全都是幾千上萬畝的,一年還能種三茬稻米。咱們種糧食哪裡拼得過他們!這要是遇到個天災洪水啥的,只能喝西北風,吃點政府救濟了。」

      在世界各地,一些農業生產力高的地方,不僅有雨季,而且每年氣候條件也大同小異,很少會發生大旱或者大澇。農民可以每年遵循季節規律耕地、播種,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長、成熟。

      如神州大陸,依循節氣,按時播種和收穫,除非遇到非常極端的氣候大環境,農業環境向來都是極為優越的。

      而漢洲大陸的氣候條件,嗯,怎麼說呢,那是變幻莫測,根本毫無規律可言。

      若是按照慣有的農時和上一年的氣候條件來安排農作物生產,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大部分地區的降雨根本無法琢磨,十年裡的降雨量也都是忽多忽少,而每十年間的變化更大,這對漢洲的農業發展,形成極為不利的條件。

      在後世,這種氣候環境被稱為恩索現象,絕對是上天對這塊大陸賜予的最大不幸之一。

      也就是說,漢洲本土的天氣,比起其他任何地方來說,都更加善變、更加極端、也更為隨機。

      簡直沒法總結農耕的時令和氣候規律。

      即使總結了,好像也對來年的農作物生產沒啥幫助。

      早期的齊國移民剛剛來到漢洲東部時,看到一望無際的森林,以為這是塊老天賜予的福地,看上去土壤肥沃,降水充沛,溫度也適宜。

      但這只是個假象,他們可能正好碰上了風調雨順的年景,撒下種子,有了不錯的收穫。

      但是,等乾旱期一來,他們的作物往往顆粒無收,生活也難以維持,只能追尋那些有穩定河水灌溉的地區。

      在漢洲大陸唯一不受恩索現象影響的只有西南地區,可以獲得穩定的農業種植氣候和環境,也是齊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

      不過,要是依著華夏族裔改天換地的天賦,多修些水利,也能將就應付這種莫測的氣候環境,再加上一貫的吃苦耐勞,怎麼著也能從土裡刨些糧食,吃飽肚子是不成問題。

      可是,齊國已建國九十多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吃飽穿暖早已不是農人的基本追求了。

      城市裡的工人每月可以賺七八塊到十幾塊,一年到頭下來,怎麼著也能攢下二三十塊錢,若是節儉一點,存上四五十塊錢,也不是不可能。

      有錢了,自然有更多的生活追求。在城市裡買房、置業,再多生幾個娃,然後供著上學,說不定有了足夠的學識後能得了大機緣,實現階層上的跨越。

      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在滿足基本溫飽的情勢下,是不是要將曾經的土坯房換成漂亮的磚瓦房?有了磚瓦房,是不是再蓋個二三層的小樓?

      家裡一堆娃,是不是也要努力供養一兩個讀書上進,從而離開鄉村,去往繁華熱鬧的城市安家落戶,享受美好生活?

      哦,對了,家裡的幾個小子娶媳婦,又是一大筆彩禮要送給未來的親家,是不是要省吃儉用,多存點積蓄?

      要想實現這些目標,除了多搞些副業,養幾頭牛,放幾十隻羊,那不得在地里想辦法使點勁,努力創造更多的收入。

      說來也是讓人泄氣得很,在咱們齊國還真的是啥都不缺,不僅各種工業製成品源源不斷地供應到市場上,就連農產品也是異常豐富,開化(今爪哇島)的稻米,坤州的小麥,東北和宣化(今帝汶島)地區的甘蔗,南洋的橡膠、可可、咖啡……,不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生產規模,都是極為驚人的。

      這東西多了,價格自然就賤了,使得齊國的普通農人收入始終無法得到有效增長。

      要擱著五六十年前,齊國尚未真正控制南洋地區時,隨著國內人口的激增,消費力也隨之攀升,各種農產品價格一直都處於較為穩定、且小幅增長的態勢。那個時候,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家裡再種植一些瓜果蔬菜,養殖一些牛羊,小日子過得絲毫不比城裡人差。

      有時候,逢著某個地區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農產品價格還會出現一波高漲,糧食也都能有不錯的銷路。

      可是,隨著齊國掌控的南洋領地越來越多,各類種植園是急劇增長,使得各類農產品價格一降再降,讓廣大農人怨聲載道。甚至有不少聲音傳出,要抵制海外領地的糧食等農作物進口,從而保護本土農民的利益。

      漢洲本土多天災,倘若在只有本土農產品流通的時代,穀物價格上漲對於糧食種植戶來說當然沒有問題,可以隨行就市,以價格上漲的方式彌補作物減產的損失。

      但是,來自海外領地的大量便宜稻米和穀物湧入漢洲本土,使得當地的糧食價格無法上漲,而且因為氣候災害的影響導致糧食減產,因此就使得漢洲本土的農人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顯得種糧食就不那麼划算了。

      既然如此,那麼就只能改種價值更高的甘蔗等之類經濟作物,從而提升農人的收入。

      稍微算一算,一畝地通常種植400-500棵左右的甘蔗苗最為合適。目前市場上一棵甘蔗苗價格大約在2分錢左右,加上些許運費,苗木的費用大概需要8-1元。另外還有田間管理成本也要算上,甘蔗是大水大肥作物,一年內要施肥多次,灌溉也頻繁。一畝甘蔗需要鳥糞礦肥5元上下。每畝地成本共計3-5元之間。

      甘蔗的產量很高,畝產量在5-7噸左右,製糖廠每噸收購價在7-1元之間,一畝地的經濟收入就是5-5元。

      最終,每畝地的利潤當有2元以上。一年兩季的話,那就是4元。以每個農戶擁有30畝份地的話,那就是72元!

      相比之下種植甘蔗的利潤比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甚至果蔬的利潤要高得多!

      更為重要的是,甘蔗種植最為擔憂的颱風災害,在漢洲東南沿海地區甚少出現(大部分颱風形成於北半球,而南半球的大氣環流較弱,難以形成颱風),使得甘蔗不會像南洋地區那般,會被強颱風颳倒,從而變得一文不值。

      有賴於咖啡、可可、蜜酒(甘蔗酒,亦即朗姆酒)的興起,也帶動了蔗糖消費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數年前齊英戰爭的波及,造成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區的蔗糖出口大幅減少,使得漢洲本土及南洋領地的對歐洲的蔗糖銷售出現了井噴,也間接引發了新一輪的甘蔗種植熱潮。

      人類對於甜味的嗜好,並不亞於對食鹽的依賴。

      這個時期,包括齊國在內的各國普通民眾在每日操勞過程中喝不上牛奶、吃不上熱飯,蔗糖就成了他們一日三餐必備的調味品,甚至取代了新鮮的肉、牛奶、黃油、奶酪與蔬菜,好讓自己疲憊的身體儘快恢復,從而能夠應付每天超過十幾個小時的工廠勞作。

      相對而言,蔗糖是最高效的熱量生產形式,一畝甘蔗可提供130萬單位熱量,是土豆的4倍,是小麥的10倍。

      廉價豐富的卡路里,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另一種燃料,缺之不可!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絕色毒醫:腹黑蛇王溺寵辰少的霸道專寵:強婚8陰間神探龍珠之最強神話帝國吃相
    燃鋼之魂男人當自強影視世界當神探外室神魂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