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第185章 誰是反賊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 第185章 誰是反賊字體大小: A+
     
      第185章 誰是反賊

      易京被攻破,公孫瓚覆敗亡的消息,瞬間傳遍了天下。●𝑮𝒐𝒐𝒈𝒍𝒆搜索●

      包括袁術曹操在內的諸侯,無不人人震動。

      太快了!

      從兵發鄴城,到易京被攻下,前後用了不到兩個月!

      之前諸侯謀士最樂觀的預測,也是猜測兩邊要打到過年,甚至很多人很覺得袁紹會像上次一樣無功而返。

      天下諸侯們尚未得知內情,但他們紛紛猜測,不是公孫瓚那邊出了昏招,就是內部出了奸細,否則哪能敗的這麼快?

      不過這都已經無法改變公孫瓚勢力就此退出的事實,之後北地的局面,就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黑山軍的全面敗退。

      袁譚以一萬多精兵,苦苦擋住黑山軍中路主力數萬人十幾天,終於等來了袁軍大營的援軍。

      袁紹在攻下易京的當天,便派出了兩萬兵士,由淳于瓊文丑張郃帶軍,火速支援袁譚。

      袁軍日夜兼程,終於在袁譚岌岌可危的時候趕到,兩邊合軍,將黑山軍中路主力殺得大敗,留下近半俘虜和屍體,逃回了并州太行山。

      袁譚並沒有修整,而是直接南下,截住了下路威脅鄴城的南路黑山軍。

      這支黑山軍和袁尚派出的高覽僵持不下,剛得到中路潰敗的消息想要撤軍,卻沒想到袁譚來得如此快,猝不及防之下大敗虧輸,只得逃了回去。

      而趁鄴城被圍,渡過黃河伺機尋找機會的曹軍,得到消息後馬上退回了黃河南面,鄴城危機就此解了。

      袁譚在十日內兩戰連捷,登時揚名天下,一時風頭無兩。

      而易京之戰真正首功之臣袁熙,卻因內情不能為外人道的緣故,相比袁譚便差了不少。

      不過這對袁熙來說並不重要,易京攻下,冀州和幽州之間最後一顆釘子終於被拔掉,自此兩州之間終於暢通無阻。

      這意味著袁熙終於可以開始布局整個幽州了。

      當然,前提是袁紹願意讓他掌管幽州的話。

      此時已經塵埃落定,袁紹下屬各路人馬。有的被派出去清掃周圍流寇,有的留在易京整理城防,有的返回鄴城,營地裡面仍讓一片繁忙的景象。

      而袁熙卻還呆在易京城外的營寨里,百無聊賴地和郭嘉說著話。

      郭嘉面露嘉許之色,「公子臨場救下劉和及公孫瓚家人,實是畫龍點睛,堪稱此戰神來之筆。」

      袁熙苦笑道:「奉孝先生別給我臉上貼金了,我當時只是覺得劉和不能死,別的倒是沒想那麼多。」

      「不過事後家父對此頗有不快,對我善待劉和的提議不置可否,是不是劉和活著的話,會對袁氏不利?」

      郭嘉遙遙頭:「劉和要是死了,短期內看起來少了很多麻煩,長遠來說卻是個敗筆。」

      袁熙來了興趣:「熙不明白,還請先生指教。」

      郭嘉開口道:「劉和借著其父劉虞的名頭,在烏桓鮮卑中的威望很高。」

      袁熙很是同意,「我明白,烏桓鮮卑推出來的閆柔鮮于輔等人,是聽從劉和的。」

      郭嘉冷笑道:「不,你不明白,不然就不該說出剛才那番話。」

      「你要明白,關內從烏桓鮮卑,到南匈奴,到並涼武人,他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他們雖然久居漢地,但一直未被完全接受,所以他們要依附的,一定是最有大義,最名正言順的那一方,不是諸侯,不是士族,這些都入不了他們的眼。」

      袁熙脫口而出到:「天子?」

      郭嘉點頭道:「沒錯,即使陽奉陰違,他們也要在表面上依附天子,即使如今這漢庭只剩了個架子。」

      「所以他們不自認為外族,而是自認為大漢子民。」

      袁熙一時沒有想明白,「我不明白。」

      「漢室隨時可能傾覆,他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郭嘉冷笑道:「河裡小船快要沉了,有人會水,有人不會水,他們是會水的。」

      「他們皆有後路,多是塞外邊關,漢庭覆滅,天下大亂,他們大不了退回草原,之後再依附新的王朝便是了。」

      「而中原士族無路可退,和漢朝存亡息息相關,這船真要翻了,可是會淹死很多人的。」

      「所以船沉了,有人會死,有人不會。」

      袁熙聽了,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

      郭嘉搖頭道:「你,伱還沒明白。」

      「這船沉了,他們不僅能把船再撈出來,還能自稱自己才是船真正的主人。」

      「到時候其他人都死了,自然沒有人反對他們,到時他們打著大漢忠臣的旗號,可以明正言順入主中原。」

      「這才是他們雖然吃些虧,也要表面上依附漢庭的真正目的。」

      郭嘉說到這裡,袁熙身體一震,這才豁然開朗,整理明白了之前數年一團混沌的思路。

      五胡十六國,乃至漢趙的誕生,不都是這樣的嗎?

      昔年劉邦被困於白登山,被迫和匈奴談判,派劉姓宗室女和親。

      《晉書·劉元海載記》:「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不管是否真實,反正這支匈奴人自認為劉邦後代,所以在數百年後建立政權時,拿到了明正言順的大義藉口。

      袁熙恍然,對於匈奴,乃至烏桓鮮卑這些注重血脈傳承的外族,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宣稱,這隻有漢庭才能給他們!

      別看袁紹現在和烏桓鮮卑關係這麼好,很有可能人家看中的不是袁紹的勢力,而是和漢室宗正劉虞所帶來的大義。

      袁紹突然想起,怪不得前世歷史中,袁紹攻滅公孫瓚的時候,烏桓鮮卑全力支持袁紹,八成是袁紹打著為劉虞報仇的名號。

      而僅僅在一年之後的官渡之戰,閆柔鮮于輔帶領的烏桓鮮卑實力,就私下倒向了曹操,搞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

      要知道官渡之戰打到後期,袁紹還是一直占優的,烏桓鮮卑吃飽了撐的,跑去支持曹操?

      但如果考慮道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號,一切就解釋的通了!

      不管是烏桓鮮卑出於漢庭名義投奔曹操,還是曹操暗中和其達成了什麼交易,最後的結果都是幽州後院起火。

      官渡之戰後,袁譚也曾經說動烏桓起兵五千抗擊曹軍。

      而曹操得知後,派牽招作為特使,說服遼東烏桓大人蘇仆延歸服,「敬受敕教」,而且辭遼東之使,並把準備出發援助袁譚的五千兵解散了。

      《三國志·烏丸傳》載,曹操平定河北後,烏桓校尉閻柔「帥鮮卑、烏桓歸附。」

      說明從始至終,袁紹這幾個烏桓鮮卑盟友,其實不是站在袁紹一邊,而是漢庭這一邊。

      所以後世郭嘉出於這種理由,一直極其防備烏桓鮮卑,認為他們遲早會阻礙曹操的大計。

      故他力主征烏桓,理由是恐怕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生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而且認為,應乘三郡烏桓毫無戰備的情況下「卒然擊之」。

      說白了,就是搞偷襲。

      曹操採納了這個意見,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直到離柳城二百里,塌頓才發現不對,倉促舉兵,但為時已晚。

      袁熙想到這裡,不禁苦笑,搞了半天,在這個時間點,烏桓鮮卑才是漢室忠臣,袁紹和曹操都是大大的反賊!

      小丑竟是我自己!

      袁熙至此想通了,當前劉和還真是不可或缺的。

      要是劉和死了,袁氏便脫不開干係,這樣就會把在幽州烏桓鮮卑完全推到對立面上,從而讓袁熙在幽州的擴張寸步難行。

      想到這裡,他深深一拜,敬服地對郭嘉說道:「先生一言點醒夢中人。」

      「但我不明白的是,劉和固然重要,公孫瓚那些家眷,又有什麼用了?」

      郭嘉看了看四周,張了張嘴,袁熙認得這是過繼兩字。

      郭嘉說道:「幽州勢力之複雜,為十三州罕見,公子在立足未穩之前,只能想辦法合縱連橫。」

      「劉和是一股力量,烏桓鮮卑是一股,公孫度是一股。」

      「而最後一股,便是還對公孫瓚抱有同情的人,或者妄圖利用其身後名聲的人,這些人是殺不光的。」

      「公子若是能救下他的遺孀和孩子,仁義之名傳於天下,便能將這些勢力慢慢化為己用。」

      「再不濟,也能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袁熙聽得連連點頭,又出聲道:「家父會不會認為公孫瓚後人有威脅,斬草除根?」

      郭嘉失笑道:「幾歲大的孩子都怕,就這點膽子,還想奪取天下?」

      「我看還是趁早回家種地好了。」

      袁熙大汗:「先生教訓的是。」

      郭嘉最後道:「公子如今顯露些婦人之仁也好,至少能讓袁使君更加放心。」

      「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兄弟鬩牆。」

      袁熙明白郭嘉說的是過繼的事情,心道自己無心之舉,還有這麼多彎彎繞?

      袁熙其實當時是為了給個趙雲和田豫一個交代,還真沒有像郭嘉想得這麼深!

      他站起身來,說道:「既然如此,我再去和家父談談,把劉和及公孫瓚的家眷都保下來。」

      「萬一家父想不開將其都殺了,對我來說可就麻煩了。」

      郭嘉點了點頭,「可,公子吃點虧沒關係,現在吃點小虧,將來必然能有更大的回報。」

      袁熙心領神會,說道:「我明白了。」

      袁紹這幾日沒有急著回鄴城,一直留在營寨中,確實在想如何處置劉和等人。

      底下的謀士也是爭論不已,但劉和身份太過敏感,誰也不敢開口建議將其殺了,但多有建議將其軟禁在鄴城的。

      謀士們各執一詞,袁紹不打仗時猶豫的老毛病又犯了,至今沒有下定決心。

      此時侍衛進帳,報導:「袁二公子求見。」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都市逍遙修神透視醫聖神醫小獸妃我是系統之女帝養成計劃重生落魄農村媳
    金手指販賣商都市最強裝逼系統修羅武神史上最牛輪迴超能小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