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犁漢» 第五百一十九章 遼東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犁漢 - 第五百一十九章 遼東字體大小: A+
     
      第520章 遼東

      對於濟南西丘陵之戰的評價,即便是參與此戰的雙方都可能過分低估了。●𝑮𝒐𝒐𝒈𝒍𝒆搜索●

      實際上,此戰卻是泰山軍在中原地區戰事的一次轉變。

      此前,張沖從整天戰局的考慮,一直將泰山地區和魯中南地區作為探入中原腹地的抓手,為此他專門將軍中重將關羽調配到了此處。

      而在這一年中,關羽也的確完成了張沖的期許,在經營魯中南根據地的同時,不斷對徐州、青州發動進攻,先後大敗徐州陶謙、齊國黃巾、同時還開闢了膠東地區的根據地。

      但隨著整個天下形勢的轉變,關羽作為突出部的壓力開始越來越大。

      過去,漢室中樞傾軋,各地方太守自然謹守各境就行,對於並不主動攻擊自己的泰山軍也是聽之任之。

      但隨著天下分裂,各州各郡皆崛起新的勢力雄主,他們本就是有一番雄志壯志的,重新整合當地力量後自然不再如過去漢家太守那麼偏安,開始展現出非常強的攻擊性。

      而在這個過程中,橫亘在大河以北休養生息的泰山軍就像屋子裡的大象,如何都忽略不了。

      他們為了抗衡泰山軍之後的暴風攻擊,必然會如歷史上抗擊暴秦那樣合縱,而這一次濟南西丘陵之戰,也包括之前的平原津大戰就是這一邏輯的結果。

      在感受著泰山軍的壓力,不只是青州內部開始整合,甚至青徐之間也儼然有了某種默契。

      當然這種大環境的轉變,包括張沖在內的一眾泰山軍高層都是能預見的,也有著相應的應對。

      但具體到麾下的左軍和前軍元帥部兩部先後發起的兩次大戰來看,目前泰山軍存在的問題不容小看。

      先是丁盛軍團對於青州方面的諸勢力沒有足夠重視,他們自認為平原軍一方都是敗兵之將,就視其為魚腩。

      先是在衝突開始之時沒有果斷集結大兵出擊,之後激烈後又未能與更東面的關羽部配合,造成自己獨自面對曹、審兩方的大兵團圍攻。

      而關羽部在整體戰略戰術上都沒有任何問題,但這一戰中也有幾次沒料到。

      第一個沒料到就是原先溫吞的青州局勢會因為他主動進攻東平陵而繼續沸騰,使得原先南方的卞秉能組織起足夠數量的部隊前來支援。

      還有一個沒料到,就是他沒想到徐州方面能如此快速的做出北上支援曹操的行動。很顯然,關羽低估了青徐豪強們那一體抗擊泰山軍的決心。

      最後一個沒料到的,那就是青徐之地俊彥何其多哉。

      先是有臨浦陳登,豪邁奮發,後有琅琊臧霸,果敢死戰。

      當然,最讓關羽沒料到的,那就是那個曹操竟然這般會用兵。

      在平原津、丘陵地兩次大戰中,這個曹操充分展現了其用兵天馬行空,作戰多謀善斷的風格。

      這一次對面是和他關羽想到了一起,一同出了伏兵,如果關羽這次再來遲一步,那他的兩個校尉部主力都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真要發生這樣的情況,那泰山軍在魯中南的整個局面都要崩塌了。

      七月十四日,隨著夜幕的降臨,泰山軍和青徐聯軍紛紛克制的撤出戰場。

      最後,關羽撤回到了歷城,並將張南表為濟南太守,使其駐紮在此,為側翼門戶。

      而曹操看著關羽有序撤退後,也沒有進一步追擊。

      因為和泰山軍比起來,曹操在這一戰的損失更為巨大。

      先是丟了歷城,使青州的西面門戶洞開,又損失了數名眾將,其中自己的一個堂弟都死在了關羽的兵鋒下。

      而像其他的部隊的損失,丁口的損失,東平陵被催破的損失就更不用提了。

      但好在這一次曹操也不是輸家,因為正是憑藉著平原津的一戰,他完成了對整個青州的鯨吞。

      此戰中,北海士豪獻土投效,平原文武也認同了曹操的能力,馬首是瞻。如今,曹操從只有濟南一郡,只半年不到就占領了青州五個郡國,只餘下最偏僻的東萊。

      如此,他已經完成了荀彧所獻的囚中對之前步,下一步就可以鷹楊徐州了。

      只是青徐一體是靠武力征服還是結盟,目前並不一定。

      如果沒有陳登、臧霸的血戰證明了徐州軍的榮譽,可能這一次曹操緩和過來後就會將目光對準徐州。

      但現在徐州有了陳登和臧霸,這一切就又未知了。

      那這一次陳登和臧霸是輸家嗎?

      怕也不是,儘管這一戰,陳登的江淮兵好像損失並不小,但他卻收穫了和泰山軍作戰的第一手經驗。

      有了鮮活的教訓後,這一次陳登對自己以及對泰山軍的戰力就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能針對性的改進。

      而且陳登收穫的並不僅是如此,他更收穫了名。

      徐州作為東方大州,州內俊彥何止車載斗量?更不用說現在的揚州也無雄主,那些有志於四方者,皆從這一戰看出了陳登為嶄新勢力的可能。

      相比於一眾徐州將的逡巡保守,陳登的銳意進取,就如朝日東升一樣吸引著州內的進取派,相信隨著陳登回到徐州,他的實力必然會再上一層樓。

      而和陳登不同,臧霸可能獲得的並不多。

      他既不是第一個北上的,所以名和他無關。他也不如後面坐戰的友軍一樣,那些人此戰一點損失也沒。

      所以臧霸好像特別尷尬,就是該付出的都付出了,但好像一件收穫都沒有。

      但實則並不然,至少有一點臧霸是獲得的。

      那就是經此一戰後,他麾下的琅琊眾多少都從泰山軍的陰影中走出來了。只是這一點,臧霸就認為值得。

      所以這一戰,好像誰都沒有贏,也沒有輸。

      但泰山軍卻多少輸了點未來。

      這一次大戰,他們沒能將青州的新興勢力給消滅在萌芽中,並讓他們在戰火中成長了起來。

      那下一次泰山軍再想要攻略青州,就會加倍困難。

      其實這也是此前政事堂的看法,那就是不動則已,動就要雷霆萬鈞。但可惜,事與願違,將之打成了一個呆仗。

      當時人可能並不會多說,但日後的那些史學家們多有指責此戰泰山軍失利的背後,是張沖對東南局勢的漠視。

      從七月初的衝突爆發到七月中旬兩方罷兵,張沖既沒有給予前線足夠的指示,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援兵,好像整個鄴城都對平原津這一仗毫不關心。

      這種指責當然有其合理性,但卻並不客觀。

      實際上,當丁盛的軍報不斷送交鄴城的時候,張沖就已經對此戰高度重視,甚至一度為之開過三次樞密、門下的聯席議事。

      但就在丁盛戰不利,請求援兵的消息傳到鄴城的時候,兩條消息也突然一南一北送到了鄴城。

      這北面的是,以遼西、遼東、玄菟郡、樂浪郡的漢家殘餘勢力聯合了部分鮮卑山一帶的鮮卑部落,趁著山海道退潮,襲擊了右北平諸地。

      這支聯合軍顯然是以幽州流亡士族以及關外的北虜歸化軍將,裹挾了漢家在此地的軍鎮,再結合本地土豪而形成的又一個集團。

      這個集團自建立一開始就是旨在消滅泰山軍。

      和一般人所理解的有國界線的疆域不同,漢室在北面的疆域往往是變化無常的。它總是受制於漢室和鮮卑的實力對抗的結果。

      漢室興勝的時候,漢家在北面的疆域就可以拓展到松遼平原一帶,也就是燕北長城以北的地區。

      燕北長城是戰國時期燕人向燕山以東開拓的結果。

      彼時,為了緩解趙國和齊國的壓力,燕人向著燕山以東,也就是現在遼東半島的位置開始開拓。

      在這片地區,有一塊廣闊的平原,叫遼河平原。

      其北面為松遼平原,西面是日後蒙古人占據的蒙古高原,南面是渤海、東面則為日後的朝鮮半島。

      同時,在地理上,遼河平原還有三條巨大的山脈給遮護著。

      在它的西北面,也就是它和蒙古高原交界的地區就是鮮卑山,也是日後的大興安嶺;在它的西南面,則是龐大的燕山;而在它的東面,則是綿綿長白山。

      可以說,遼河平原就是燕山之外的一塊獨立的地理單元,無論哪個民族據此,都能割據一方。

      而萬幸,燕人率先進入到了這裡,並開始經營這片地區。

      之後秦漢一統,依舊占據著這片平原成為此地主人。

      但當年的燕人也發現了,這片地區的威脅更多的是來自更北方的漁獵民族,這些東胡人、肅慎人,往往會在秋天南下襲擊漢人的耕作區,以獲得足夠的糧食來過冬。

      所以當年的燕人就依託鮮卑山和長白山,在中間修建了一條東西走向的長城,專門抵禦松遼平原的胡人南下。

      而這一長城就成了農耕勢力和漁獵勢力的分割線。即便是當年武功赫赫的漢武帝在擊破衛氏朝鮮後,也並沒有再向北開拓,依舊維持著現在的勢力範圍。

      因為大自然的嚴酷寒冷總是比個別人類的雄心壯志要更為有力量。

      而現在這片遼東地區,就是漢家在燕山以東的漢四郡。

      但即便漢家占據這片地區已經數百年了,但依舊不要高估中央對這片地區的掌控力度。

      在更多的時候,漢室對這裡普遍採用著羈縻的行政措施,只是到了日後鮮卑興起,為了抵禦鮮卑人順著鮮卑山和此地的烏桓人勾連,漢家才在這裡設置了遼東屬國,開始直接管轄境內的烏桓人。

      之後的百餘年裡,漢家在這片地區和鮮卑人反覆廝殺爭奪,並最終以漢人的勝利告終。

      其中無數漢人將星就是從這片地區成長起來的,如已經死在中人亭大戰的公孫瓚就是在遼東屬國長史的位置上扶搖直上的。

      而為了維持這條燕北長城防線,漢家在這裡構築了完整的烽燧警戒系統,每燧相各五里,每燧有兵十人。

      而在這些烽燧防線後的就是漢人的屯墾區,因有遼河的滋潤,這片地區即便一年一熟,但依舊能養兵數萬。

      而這些屯墾區就為這些烽燧源源不斷的提供著兵源和物資。

      換句話說,只是靠著遼河流域一地的平原,此地就能完全供養這條北面防線,這就大大減輕了中央的負擔。

      只是到現在,隨著漢室崩塌,幽冀一帶的漢家政權開始全面瓦解,如今的遼東地區也越發成為一座孤島。

      那些不被泰山軍所容者,除了南下青州的,剩下的全部都從燕山山脈的通道流入進了遼東地區。

      這些人為遼東地區帶來人口、財富和文化的同時,在政治上越來越反泰山軍。而且因為這一集團內大量的北胡軍將的存在,他們與當地的鮮卑人、烏桓人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轉變。

      在過去,長城以北為引弓之國,受命單于。在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漢家制之。

      但現在,遼東四郡這片土地上卻開始出現了某種胡漢合流,而這次行動就是這一趨勢的表現。

      而張沖也正是看出了這一趨勢的轉變,才不得不將大部分的精力用在遼東地區。

      因為這件事的後果非常恐怖。

      且不說日後歷史的最大變量就是來自東北地區的鮮卑人,就只說現在,以胡人之武力,配以漢人之制度,如不重視,這一地區很快就能形成一個威脅泰山軍後方的絕強武力集團。

      更不用說,隨著漢家技術在胡人中的傳遞,那就必會使得整個北面的胡人實力得到飛速的提升,這將會給泰山軍在北疆的防線帶來超乎想像的壓力。

      到時候中原之地的袁紹或者曹操在整合了各方後,再和北面的胡人南北夾擊,河北就真的成了泰山軍的死地了。

      所以在丁盛軍團和關羽軍團在青州鏖戰的時候,張沖就和度滿等一眾門下反覆商議,最終決定趁著遼東地區的勢力還未成型,先行擊破,以贏得泰山軍在外部形勢的安全。

      只是這半月來,因為青州戰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消耗著鄴城的資源和精力,才將這事停留在準備中。

      直到東南面終於送來兩方罷兵的軍報回來,東征遼東之軍略終於成行。

      這一次,泰山軍這一架戰爭機器,終於再次轉動起來。

      睥睨之眼,目視遼東。

      在古代,農耕文明在北面開拓的最極限就是大凌河以北,再往北根本沒辦法留住人。只有有了現代科技的加成,東北地區才得到了發展。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貓性總裁:戀愛不如養只穿越:下堂王妃難再娶中華第四帝國網游之金剛不壞三國之召喚猛將
    調教大宋外掛傍身的雜草皇恩絕品小村醫近身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