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犁漢» 第四百九十一章:稅賦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犁漢 - 第四百九十一章:稅賦字體大小: A+
     
      第492章 稅賦

      夏日炎炎,人不堪受,盧毓三人所在的這支旅人走了一會也開始到林蔭處休息。【,google搜尋】

      這條官道是河北東西向的橫道,是河朔連同青徐海岱之地的要道,所以道路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維護。

      就比如這會正給盧毓三人遮蔽涼蔭的大柏木據說就是光武年間手植,距今已經有二百年了。

      前人們種植的綠木不能讓時人享受任何福利,卻可以為代代後輩遮蔽涼蔭。

      願意為後事計,能為後事計,也許這就是這個民族的傳承吧。

      坐在涼蔭下,享受著清風徐徐,隊伍里就有人開始閒聊起來。

      而盧毓三人這時候卻不說話,只是一邊用水,一邊聽著這些旅人聊著天南海北。這些人走南闖北自然是有一番見識的,所以盧毓三人倒也聽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其中最讓盧毓注意的就是兩個穿著得體的旅人所聊的,他們一個來自魏郡、一個來自中山。

      那個魏郡人和那個中山人應該是有一定閱歷和見識的,所以二人聊的話題也比較深。

      其中魏郡人就講了一個事,就是魏郡現在正在開展的收稅改革,這項政務還只是在魏郡開展,所以那中山人就問了很多這方面的事。

      如今的河北人,尤其是走南闖北者皆重視商旅隊伍中的魏郡人。這並不只是因為魏郡人是王業安地,更因為這些人普遍都見識不凡。

      這種變化是和只在魏郡轄內展開的宣教一事有關的。

      泰山軍一直很重視宣教事物,早在老泰山時期,就設置宣教吏,教泰山子弟讀書認字。

      而之後泰山軍每每建設根據地,就會將識字,政策教育推行下去。

      普遍的教育有,「耕者有其田」、「勞動過上好日子」等等口號,就是教育基層黔首們向善、向生產。

      而識字這項上,泰山軍也做的不錯。一般會將稚童集合到一起學習認字。而成年人一般各有生活要奔波,就日常聽宣教使宣講。

      春秋兩季為農民們最忙的時候,這個時候普遍以生產耕作為優先。而一旦到了冬季,鄉公所就會集體教黔首們識字。

      只是這些宣教活動所需要的識字群體太多,以至於目前還只能在魏郡一帶推廣。等魏郡的識字率上來後,就能慢慢延展到周邊郡縣。

      這種發展路徑被張沖形象地稱為攤大餅。

      所以現在的魏郡就短暫地享受著這一政策的紅利。

      相比於其他郡縣的行商們,來自魏郡的行商們常常能發驚人之語,他們對泰山軍的政策更能理解也更認同。

      所以,這會當這名魏郡行商開始講當地推行的賦制改革,其他人漸漸不說話了,都用心聽這人講。

      這些來自各鄉社的行商們當然明白,此政既然會在魏郡推行,那以後就會推行到其他各地。而賦稅又和所有人息息相關,他們又怎能不用心聽呢?

      只聽此人當先就感嘆了一句:

      「咱們大王真的是聖人在世,此政一出,咱們這些小民就真的安心了。」

      隨後這名魏郡行商就細細為眾人介紹了如今魏郡一帶的變化。

      和眾人以為魏郡在行的是輕徭薄役不同,行商講的魏郡黔首們卻行的是重賦。

      用那行商自己的話來說,過去漢室在河北的時候,他們里社的稅賦是二十稅一。但現在呢,泰山軍來了後,他們是十稅一。

      這下子眾人奇了,這稅漲了,怎麼那行商還說這是仁政呢?

      但等魏郡行商自己講完後,眾人才恍然大悟。

      只是這會,角落一邊的劉德然在內心嘿然一笑,心裡充滿了對這些無知黔首們的優越感。

      他當然知道為何泰山軍要在魏郡行苛捐重稅了。

      你也不看看那泰山軍在鄉社做的一件件事,哪個不要人,哪個不要錢米?

      那些愚昧的下民們覺得分上田就是好日子了?但卻不看看,沒有地方鄉賢的保護,那些稅吏不將你們這些下民吸血抽髓?

      劉德然早就說了,過去為何漢室是三十稅一?就是因為他們沒辦法控制鄉社。這些地方上的鄉賢們保護著鄉里不被稅吏們欺負。

      如稅吏如何收稅?就是通過丈量田畝的方式。其中一個方法叫步丈法。

      古代畝數就是按照步距來計算的。漢一畝就是長二十四步,寬十步。漢是按照三十稅一的標準。

      所以對於一個十畝地,稅吏們就只需要用腳走八步,然後說這八步地里的糧食都是國家的。

      但這種方式收稅還是過於粗獷了,有些私田開發並不會按照這個畝制來開田,所以稅吏們幾乎沒辦法對這些私開發的田畝收上稅。

      所以就開始出現清量土地,編造圖冊的方式來核查田地。

      但這事並不好做,因為地方豪強們會對抗這種行為。如光武定天下後,就實行全國土地的清量,但很快就遭受地方上的叛變。

      最後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這事也算是劉德然所言鄉賢對鄉人們的庇護作用的佐證。

      而且該說不說,這種編造圖冊的難度之大,並不是說說的。

      費錢、費時、費力。

      非得有一個精幹的團隊去執行下去。而以前漢室只能用地方上的鄉吏們做這事,但這些人又普遍是來自於當地豪族和鄉賢們,如何會用心推這事?

      所以劉德然認為,漢室之稅低,皆是鄉賢之功。

      但現在呢?合該你魏郡黔首們倒霉。因為過往保護他們的鄉賢們都被他們自己打倒了。

      就好像他現在坐著的這棵大柏樹,因為二百年的成長,有點樹根已經長出來,蔓延到了路基了。

      這個時候呢,你不想著將那些樹根砍了,卻想著將這樹全撅了。

      等你們這些人高高興興的砍了樹,最後卻發現已經沒有參天巨木給你們這些旅人遮風擋雨了。

      何其愚蠢!

      再加上,即便是劉德然對泰山軍充滿了厭惡,但他還是得承認人家確實比漢室要厲害多了。

      過往地方鉗制漢室觸角的手段,對人家泰山軍壓根沒用。

      人家泰山軍直接就從分田開始。

      所有土地都歸鄉公所,然後由鄉社吏來分。

      這些人既被上所監督不敢濫權,又熟悉地方情況。所以泰山軍毫不費力的就建立了地方上的戶籍和田畝冊表。

      所以你家裡有多少田,人家泰山軍一清二楚,你如何能躲?

      而且人家泰山軍搞這麼一攤事,需要的錢糧就更多。那這多餘的錢糧哪裡來?還是從你們這些細民身上吸?

      他劉德然雖然沒接觸過地方的庶務,但他小師弟盧毓有啊。

      用他小師弟的話說,在過去河北的吏民比是六十民養一軍政吏,這種情況下上下都能接受。

      但現在呢,你泰山軍各種小吏人數不知道比漢室事情膨脹了多少倍。宣教是好,要吏不?互助是好,要吏不?勸農更好,但要不要吏?

      你泰山軍哪項政策不要這些最基層的小吏來做事,最後你這小吏的人數得要多少?

      就劉德然自己看到的,幽州還算了,那裡各項政策還沒有落實多少。但冀州不同,這裡被泰山軍經營得和老地一樣,各項政策輪番上。

      過去一個鄉社,也就是三老、嗇夫、游徼等幾個鄉吏。其中三老還都不算編制,不領俸秩。

      而現在,一個泰山軍的鄉公所,雜七雜八的人數加起來就是十幾人,都是領俸秩的在編吏,這就是四五倍的膨脹。

      所以此時劉德然嘿然一笑,鄙薄這些河北黔首:

      「讓你們這些人和泰山賊為虎作倀,苦日子在後頭呢!」

      但突然,那魏郡行商後面的話,卻打了劉德然的臉,讓他難看到了極點。

      卻見那行商,嘿嘿一笑,以一種鄙夷的口吻說下了這番話:

      「咱們可不是那些五穀不分的貴人們,以為漢室給咱們三十稅一就真的是這樣了。先說咱們里社過去的佃戶,這些人是不交稅賦給漢室,但他們交田租給地頭們呀。那些地頭哪個不是催逼於下,恨不得將那些佃戶的口糧都給奪走。但現在這些人卻在咱們泰山軍的幫助下擁有了土地,還只要交十之一,其他的不用再交。你說是不是大德政!」

      一眾行商嘿然點頭,齊呼:

      「大德政!」

      魏郡行商大感痛快,再次搖擺著腦袋,說:

      「咱們再提那些過去的自耕戶,這些人總有自己的土地的了吧,能享受三十稅一吧。但真的想得美!對,你田賦是只交三十稅一,但你還有各種其他名目。什麼算錢你要不要交,口錢你要不要交?然後再加上各種名目的攤派,你漢室不比那些地頭拿的少。我父就是當年上面要咱家交平羌賦的時候,被逼死的。我就搞不懂,你西人遭亂和咱們北人有什麼關係!憑什麼讓咱們賣兒賣女去養你們!」

      說到這裡,這行商還有點哽咽了。

      說到底,過去的河北黎庶們太苦了,他們哪個沒受過這災?家裡哪個人沒被上面的苛政給逼死過親人?

      所以,一時間眾行商皆愀然,唯有劉德然三人頗為尷尬。

      那魏郡行商繼續道:

      「但自咱們泰山軍來了之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來就給咱們分地,這就是直接予,然後就給咱們定了一個橫線,不管後面如何,就收咱們十之一的稅賦。以後什麼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統統沒有。而且要我說,現在鄉公所的鄉吏們比過去好多了,是真的對咱們客氣,也辦事!」

      這句話惹得眾人一陣大笑,他們當然明白眼前這魏郡人的意思。

      隨著泰山軍清理地方鄉社吏,很是抓了一批禍害。最後剩下的和提拔上去的,都是有良心的。

      這種良心是和過去那些虎狼吏相比的。以前那些地方小吏,又貪又不辦事,簡直就是蠹蟲。

      這時候,下面有人插話:

      「還不是被泰山軍收拾了,但我看啊,這種就長不了。我就沒見過不吃腥的貓,也沒見過不偷吃米的碩鼠。」

      那魏郡行商聽到這話後,學著老家的宣教吏的樣子,把手往下一揮,擲地有聲道:

      「這話咱之前也問過,但後面咱鄉里的宣教吏咋說的,人家說了,人收拾你一次,就能收拾你兩次。誰敢偷,咱泰山軍的刀子就敢砍人!就看你是偷得快還是咱們砍得快!」

      這話說的下面一眾人大聲叫好。

      他們這些人不怕日子過,就怕日子沒盼頭。而現在啊,這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但這個時候卻有不和諧的聲音冒出來了。卻是再也無法容忍這些行商「愚蠢」的觀念,劉德然直接站起來就嘲諷道:

      「爾等為牛馬,卻覺得吃爾等牛馬的人會憐惜你們!真是愚不可及。過去你們有地方宗族和鄉賢撐腰,即便遇到顢頇稅吏了,也能團結在一起抗稅!但現在呢?你們被分成一戶一戶,人家泰山軍現在抽你十之稅一,但後面發現不夠用了,人家要加稅,你們能怎麼辦?再往後面說,即便上面不加稅,但小吏要想欺詐蒙蔽、敲詐勒索、中飽私囊,爾等能如何?還不是再祈求鄉賢們再回來?」

      看到一眾人被他說的啞口無言,劉德然自覺地贏了話頭,隨後就用一種痛心疾首的表情道:

      「但鄉賢們還能回來嗎?回不來了!你們選的嘛,大智者!」

      但劉德然很快就被那魏郡行商給回罵了過去。

      他先是上下打量了一下劉德然的衣著,見其一副士子打扮,然後瞭然道:

      「你個大頭巾,你懂個啥!你這種人念念經也就算了,你懂咱們農人?還一副為咱們好的樣子。你知道咱們魏郡地方上是怎麼收糧稅嗎?」

      也存了賣弄的意思,這行商轉頭就對眾人道:

      「那大頭巾說的這些,人家泰山軍的人不知道?所以人家一開始就絕了基層小吏上下其手的機會。人家泰山軍一旦上面下來了收稅的任務,就會有人下來到鄉社裡幫忙徵收。有人稱米,有人造冊,還有人專門繳糧入倉。最後還要從下到上層層交令。」

      「就拿咱那社來說吧。人家鄉里的人到了社吏後,就會招全社大夥一起到場子上開會,講為啥要收這個稅,就是用來建水利,供軍隊的。有了水利有了軍隊,咱們才能越過越好,不會再被盜賊劫掠。所以這個米咱們該不該交?」

      眾人齊呼:

      「該交!」

      有眾人鼓氣,那魏郡行商再次支棱起來,直接指著劉德然:

      「這些米交上去最後還是用在咱們頭上,這米有啥不能交的?要是和漢室那樣,給那些貪官污吏們吃得腦滿肥腸,我一粒米都不交。但人家泰山軍就不給這些人機會!你知道人家怎麼收米的?」

      這時候劉德然也好奇了,他默默在聽。

      「咱們那個社都是直接分配到戶,就是一戶出多少米算得清清楚楚,人家量好米後,直接就入糧庫。這裡面,社吏們壓根就沒機會參與。都沾不到邊,那些小吏怎麼貪?」

      見劉德然又要說話,那人直接打斷:

      「就知道你這個大頭巾不服氣,你是不是要說,米入了庫怎麼就不能貪了?但這和咱們有什麼關係?咱們交了定額就行了,人泰山軍甚至連路上的耗羨都給咱們省掉了。就問這樣你服不服?你漢室在的時候,能做到這個?」

      劉德然一時氣急,說不出話了,然後眾行商們就笑得更暢快了。

      但這個時候,一直不說話的鄭益突然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

      「人吶,千百年都一樣,別把泰山軍想得太厲害了。說啥就是啥的話,漢室會到這個地步?」

      這下子眾行商不服氣了,正要與這人再辯。

      卻在這時,一股煙塵從後方升起,眾人再沒心思辯了,忙收拾東西就避過大道。

      很快,一支步伐嚴整的軍旅就從西面開了過來。

      只看旗幟上寫著「甘陵」二字,就知道這是一支泰山軍的地方鎮兵。

      誰也不知道這支鎮兵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從火影開始掌控時間無敵從滿級屬性開始那片蔚藍色從仙俠世界歸來電影世界大抽獎
    全職武神寵妻狂魔別太壞離婚這件小事重生都市仙尊慶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