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第124章 振贍九族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 第124章 振贍九族字體大小: A+
     

    今日註定不是太平的一天,吳詠剛到田裏勞作不久,便聽到朱里典在地頭喊他。

    「吳詠,你家來了客人,你祖母讓你回去待客,快隨我一起回去,家裏有重要的事情跟你商量。」

    數天過去,吳詠種下的種子都已經發芽了,這時正與楊冀等人說着話,聽到朱里典的喊話,急忙跟楊冀告辭。

    不多時,吳詠跟朱里典一起來到自家門口,此時正有不少鄉親圍在他家大門口向院中看去,這讓他心中更加疑惑。

    回來的路上他就問了朱里典發生了什麼事,但朱里典一直不願多說,只是讓他趕緊回家。

    圍觀的鄉親們看到吳詠回來,紛紛轉身讓路,有人更是朝院中喊道:「吳詠回來了!」

    吳詠一邊朝他們點頭,一邊快步走到院內,就見母親郭氏正在給院中的一群孩子分蒸饃吃,不少已經拿到蒸饃的孩子,立刻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來。

    吳詠先是楞了一下,這群孩子他一個都不認識。

    這時郭氏也發現了吳詠,笑着解釋道:「這些孩子都是姓吳,算是咱們九族內的親戚。堂屋中還有客人在等著呢,你快些進去。」

    吳詠點點頭,跟朱里典一起走進內院,發現堂屋門口也站了不少人,有男有女,不過吳詠卻一個都不認不出,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面黃肌瘦。

    此時這群人也發現吳詠的到來,便自發讓開一條路來,甚至在吳詠看過來時,都是笑着對他點頭。

    吳詠跨進堂屋,便見屋內坐在不少人,有鄉三老有得公,叔父卓文宣,祖母任氏。

    老夫人見到吳詠,便將他招到身邊坐下。那邊朱里典也在卓文宣身邊尋個位置坐下。

    眾人落座之後,有德公也沒有什麼避諱,直接開口說道:「既然吳詠回來了,老夫就開門見山,直話直說吧!老夫今日前來,是為了借糧一事。」

    吳詠一愣,隨後發現包括祖母在內的眾人,都流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這讓他更有點摸不著頭腦。

    也就在這時,老夫人開口了,只聽她嘆息道:「都是親戚,談什麼借不借的,往年我們家收成不景氣,也幫不了自家人。今年多虧我這孫兒突然開竅,家裏多了些收入。若是大家不嫌棄,今日離開時,每家各帶一斗黍米回去,要是不夠,到時再來我家取。」

    有得公聽后肅然起敬,「有弟妹這句話,老夫這次厚著臉皮來,算是值了。老夫在此先替這些族人謝謝您了,待會我就讓外面那些小輩過來給您磕頭。」

    老夫人擺擺手,苦笑道「我年紀大了,可經不住折騰,這些虛禮就免了吧。真要有心,以後多幫襯些我這孫兒,老婆子就謝天謝地了。」

    有得公立刻就朝門外喊道:「你們都聽到了?今日吃了吳詠家的糧,以後誰若做出對不起吳詠的事來,可別怪我這個鄉三老不講情面,輕則逐出鄉里,重則送到官府治罪。」

    聚在堂屋門口的眾人,聽到有得公的問話,立刻就嚷嚷起來。

    「我等可以起誓,今後如若做出有害於吳詠家的事來,天地棄之,神人不佑!」

    聽到這等誓言以後,老夫人的臉色開始柔和起來。

    「你們這樣做,倒是顯得我老婆子的不是了。這樣吧,你們回去之後,與家人商議一下,若是有人願意來學這麻饊和麻花的做法,儘管來找吳詠母親便是。」

    眾人聽后,大喜過望,他們可是這麻饊和麻花現在有多受歡迎。

    如今其他的太虛麵食在鄉里都傳開了,各家各戶都會做那麼幾樣。唯獨這麻饊和麻花成為復望里的專屬,每日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

    還有不少商人每日守在復望里門口大量收購,以便轉賣到其他地方,據說這麼一買一賣,就是兩三倍的利潤。聽聞有一個商人將這兩樣吃食賣到洛陽,整整賺了十倍的差價!

    因此不少人想學,卻沒有門路。如今老夫人給他們開了一個口子,怎能不讓他們欣喜若狂。

    學會這個,還借什麼糧啊!每日坐在家裏數錢就行!

    有得公一行人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來時兩手空空,走時卻滿足而歸。郭氏不僅給大人們準備了一斗黍米,還給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個竹籃,裏面放了兩紮饊子和七八個麻花,幾乎掏空了吳家的存貨。

    朱里典和卓文宣跟吳詠一樣,都在旁觀,沒有插話。也只是在他們走時,說了幾句恭維的話。

    等他們走後,卓文宣才有些猶豫地向老夫人開口問道:「伯母,這次做得是不是有些過了?給他們黍米就行,何必再傳他們麻花和麻饊做法,要知道鄉親們都等著這兩種吃食賺錢呢!」

    「你們都是這麼想?」老夫人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

    「我倒是覺得叔母的做法很對,」朱里典提出不同的意見,接着他嘆息道:「匹夫無罪,懷璧有罪。咱們現在是遭到很多人的眼紅,最近有不少人找到我,希望我將這兩種吃食的做法傳出去,若是我們一直不傳授,恐怕我復望里不久的將來會有血光之災啊!」

    「你能這麼想,說明你這個裏典還算合格。今日之後,估計會有更多的人尋着借糧的理由來學這麻饊和麻花的做法,到時教他們便是。」老夫人欣慰地笑笑,接着對吳詠說道:「乖孫,你今後一定要記住,錢財都是身外之物,該捨棄時就要捨棄,不可強留,否則對自身沒有一點益處。」

    「我知道了,祖母。」吳詠點頭應答。

    老夫人站起身來,「你們聊吧,我有些乏了,到東屋躺一會。」

    眾人急忙起身相送,老夫人擺擺手示意不用管她。

    等老夫人走後,吳詠有些疑惑地問道:「兩位叔父,剛才祖母說今日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借糧,這是何意?」

    兩人對視一眼,還是卓文宣嘆息道:「三月,冬谷或盡,而椹麥未熟。每年這個時節,不少百姓家都是十瓮九空,往往要靠借糧來才能度過這段青黃不接時光。」

    吳詠這時也想到後世小時候的一段不堪的記憶來。

    那時他家很窮,每年麥子快要黃了的時候,家裏就斷了糧。米缸是空的,麵缸也是空的,一日三餐只能吃土豆,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人放個屁,都帶着濃濃的土豆味兒。

    但總是吃土豆,人肯定是受不了的,只能到處去借糧。

    那時雖然很窮,但鄉風淳樸,大家都會守望相助,誰家有餘糧,都會分與別家一些,使人溫暖,令人懷想。

    想到這,吳詠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借糧了,都是被生活逼得沒辦法了,於是忍不住開口問道:「若是真有很多人來借糧,到時咱們該怎麼辦?」

    卓文宣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開口說:「崔寔的《四民月令》有云:順陽布德,振贍匱乏,務先九族,自親者始。無或蘊財,忍人之窮;無或利名,罄家繼富;度入為出,處厥中焉。」

    接着,他擔心吳詠聽不明白,又解釋道:「這說的就是三月青黃不接,要賑濟自己的親族。而那些只顧自己積聚產業,對別人的窘迫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的人,或者那些沽名釣譽,矯揉造作,將財產傾囊相授,自己家人的衣食卻難以為繼,以致陷入家貧養薄的境地的人,都是不足取。」

    吳詠一愣,有些猶豫地問道:「賑濟九族,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卓文宣立刻沉着臉教訓道:「都是自家親族,怎可言其多!難道要看他們餓死不成!」

    這時吳詠才反應過來,時下的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

    他看過一個史料,說是唐、宋以後,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

    直到近代才有九族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說法,說是這樣才滿足了封建統治者利用血緣姻親關係實現對本階級及整個社會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

    見吳詠不說話,卓文宣以為他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於是語氣緩和道:「個人與鄉里宗族不可分割,仕宦之途在鄉里,進身之途在操行。你不要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捨棄了名望,這才是你以後安身立命的根本。」

    接着他又對吳詠解釋道:「你以為鄉三老有得公為什麼帶親族來找你家借糧,還不是為你傳名,讓你以後的仕途更通達一些。」

    吳詠這才恍然,他真是誤會有得公了,以為他是來趁火打劫呢,沒想到卻是來幫自己。時下沒有科舉一說,官吏都是通過舉孝廉選拔,如何才能被舉薦,那就是在鄉里有一定的名望。

    想到這裏,他又想到後世《顏氏家訓》中兩段記錄。

    《顏氏家訓·治家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名士,但務寬仁,至於飲食餉饋,僮僕減損,施惠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耗鄉黨,此亦為家之巨蠹矣。」

    《顏氏家訓·止足篇》記載:「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室堂才避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由此看來,對於宗族、賓客、鄉黨的振贍在世人的眼中已經成為一個獲取名望的渠道。

    時下鄉里社會結構單一,人際關係密切,為了實現對周邊社會的影響和控制,人們通常對自身的聲望頗為關注。

    對於實施賑濟者而言,將所得錢財散於九族之中,固然在經濟上蒙受了損失,卻可獲致良好的聲譽。

    而這種良好的聲譽,直接讓賑濟者,可以朝廷在選拔人才時,優先錄用。

    想到這裏,吳詠突然又想到這以後漢末三國的群雄,好像就是由於平時力行賑濟,深得人心。這才在面臨危局時,這些人往往能夠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便集結起一支由宗親和鄉黨組成的隊伍。

    看來自己要想在這以後的亂世中生存下去,名聲是必不可少的!



    上一頁 ←    → 下一頁

    三界紅包群寒門狀元西遊大妖王最強妖孽三國之召喚猛將
    會穿越的流浪星球唐朝好地主明天下我的大小美女花爆萌小仙:撲倒冰山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