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家兄朱由校» 第524章 老謀深算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家兄朱由校 - 第524章 老謀深算字體大小: A+
     
      第524章 老謀深算
      “唏律律……”

      “張仲武,你家的稻子倒是長得不錯啊!”

      “長得好有什麽用?還是沒有我們湖廣的稻米好吃!”

      十月的尾巴,當中原百姓正在面對南澇北旱的天災局面時,麓川省孟緬府的田間百姓正在討論著稻米的口感。

      天啟十四年的十月,距離東籲王朝覆滅已經過去了近兩年的時間。

      在大金沙江的平原上,映入人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金黃稻田。

      田裡,金燦燦的稻谷,顆粒飽滿,沉甸甸的散發著醉人的方向。

      在陽光的照射下,田裡的稻谷金燦燦、明晃晃的一片,長長的稻葉襯著金粒般的稻谷顯得格外美麗。

      放眼望去,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田上,猶如金子般閃閃發光,一陣微風吹過,嗅到了陣陣的稻谷香,翻起層層金浪,此時稻穗像待產的孕婦彎著腰,等著農民將它們收割。

      這一幕若是放在大明原兩京十三省境內,估計能讓數萬農民樂的合不攏嘴,但在麓川的孟緬府卻只是平常景色。

      雖說這一片稻田足足有數萬畝之大,但在田間從事勞動的百姓卻並不多。

      相比數萬畝的稻田,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卻只有不到兩千人。

      一些孩童隨家中長輩下了地,便感到一陣冰涼從腳下襲來,又感到自己在慢慢地陷下去,都要被這一片金黃色給融化了。

      “虎哥兒,怎麽樣?沒讓你白跑吧?”

      田裡,一名青年還在感歎著廣袤的稻田時,他旁邊一個二十五六歲的漢子拍了拍他的肩膀。

      “沒白跑!”青年回過頭去,看到漢子後立馬笑了出來。

      兩人下了田,—手反手抓著稻子,另一手緊握鐮刀,吱溜一下便將一把稻子割了下來。

      這麽割著,不過一刻鍾的時間,便割下了好多稻谷。

      轉過頭去時,看著那鋪滿地的稻谷,青年不由感歎道:
      “得虧來了麓川,聽說今年江西洪澇,我要是留在江西,怕是要成為流民了。”

      “不是得虧來了,是得虧官府說話算話,真給發了這麽多田。”旁邊的漢子笑著開口,而青年聞言也連忙笑著點了點頭。

      他看向了自己的地,笑著說道:“二十畝地,這得割久才能乾完活計啊。”

      “好好乾吧,今年乾完了把稻子賣給皇店,然後裝著銀子蓋個新房,明年再乾一年,就能相個媳婦了。”

      旁邊的漢子一邊埋頭苦乾,一邊招呼著青年,青年人也笑著聊道:“相什麽媳婦?本地媳婦?”

      “你還別看不起本地媳婦。”漢子聞言也打趣道:“我聽他們說,本地媳婦還挺聽話的。”

      “不聽話的都被和離了,誰敢不聽話,哈哈哈……”青年笑著回應,不遠處的其它漢子也紛紛笑了起來。

      “我寧願找個雲南的少民妹子,也不找麓川的土人媳婦,最少說話還能聽得懂。”

      “少民妹子也不比伱差,人家也是二十畝地,你得哄著來。”

      “哄嘛哄嘛,反正乾活也是一把好手。”

      “別吵架的時候被少民妹子給揍了!”

      “哈哈哈哈……”

      稻田裡,一群從內地移民過來的漢子不停地笑著,他們大多都是已經遷移一年以上的移民。

      雖然是移民,但他們的生活卻不差。

      稻田遠處的村落便是他們在孟緬衙門官員牽頭下搭建的村莊,整個村子的建築都是湖廣、江西一帶的江右傳統建築,布局簡潔,樸實素雅。

      村裡的院子都是青磚灰瓦的建築風格,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的結構,整體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質結構為主。

      仔細看去,所有的院子又都有青磚院牆,灰色大瓦,以及木工雕梁畫棟的雕刻技藝。

      這樣的院子,若是放在江西、湖廣一帶,恐怕沒有二三十兩銀子,肯是弄不下來的,但在麓川之地,只需要十兩銀子不到,便能得到這樣一座佔地四分的小院。

      不提別的,在這麓川之地,人工可謂極其便宜。

      盡管洪承疇給麓川百姓也發了土地,但相比漢家移民,他們的土地並不算多,只能勉強養活自己。

      因此,為了補充一些肉食和生活所需的布匹、油鹽,大部分麓川男丁只能四處尋覓散工。

      水泥場、磚廠、瓦場、石料場、礦場、工地……

      這些都是他們爭破頭的地方,哪怕每個工廠的工錢只有每日八文,但他們還是爭先搶後的湧入。

      大量的便宜人工,導致了各種物資價格驟降。

      在大明,一文錢最多能買到三塊青磚,或者十片灰瓦。

      然而在麓川,一文錢能買到十塊青磚,或者三十片灰瓦。

      至於木料就更便宜了,經過炮製的木料,大多在十文錢一方,蓋個屋子也頂多用十幾方木料罷了。

      麓川之民的手藝不行,但有眼光的漢人工匠會把自己的土地租給別人種,自己帶著十幾個麓川男丁充當鄉裡的工隊,各處為人修建房屋。

      精巧的活計,工匠自己上,而砌磚、攪拌三合土、搭建主體和一些隻用蠻力的事情,則是麓川男丁上。

      如此一來,鄉間的房屋價格也能降下來。

      不過,僅僅人工和材料便宜沒用,最主要的還得是百姓有錢。

      麓川雖然沒有蠲免政策,但架不住百姓手裡的田多。

      移民過來的漢人,哪怕是一個老光棍也能按照政策分到二十畝田地,二十畝田地,以麓川的糧價和畝產,每年可以為移民帶來七八兩銀子的收益。

      單個人或許還需要辛苦兩年,但如果是夫妻、乃至全家遷移的那種家庭,他們來到麓川第一年的收入就能蓋起一座三進三出的院子,並且還能剩下不少銀子。

      “今年看樣子是收不完了,得雇幾個麓川幫工才行。”

      “雇一個一天多少文?”

      “差不多是七文,但是得管飯,不管飯就是十文。”

      “那倒是挺便宜。”

      移民之間的閑聊還在繼續,而秋收的糧食也在一筆筆的送往皇店。

      大部分糧食都被皇店采買後運往了北方的隴川,不出意外,這些糧食會運往雲南,然後運抵長江邊的碼頭,順長江直下,輸送至江南地區。

      這些輸送出去的糧食,也代表了洪承疇在麓川的功績,因此,他自然是要多關注關注的。

      “今歲共收入田賦五百六十九萬四千三百余石,皇店共購糧三千三百二十七萬石,花費八百三十一萬七千余兩現銀。”

      “截留兩千萬石於麓川皇店售賣,預計售出六百萬兩,虧損二百三十一萬七千余兩。”

      “一千三百萬石分兩批,第一批八百萬石,與田賦糧一同售往江南,損耗約三成,除去虧損後獲利約四百萬兩。”

      “第二批五百萬石送往印度廝當,損耗約一成,獲利約二百萬兩。”

      “兩者合計,今歲麓川衙門田賦糧折色後歲入二百六十萬兩,皇店歲入三百四十萬兩。”

      冬月十五,當麓川的賦稅全部收上來後,麓川皇店總管徐朝正在和洪承疇議事。

      二人坐在了孟緬府麓川縣中的布政司衙門內,一左一右坐在主位談著事情。

      雖說布政司和皇店分屬兩個不同體系,一個隸屬六部,一個隸屬禦馬監,但布政司的田賦糧往往需要通過皇店的渠道販賣,因此自然便有了交流。

      如眼下,經過徐朝的計算和預估後,麓川衙門的五百多萬石田賦糧變成二百六十多萬兩銀子。

      以麓川的糧價,這些田賦糧頂多價值一百七八十萬兩,但是經過皇店的渠道,糧食被販往了價格更高的江南地區,繼而變成了二百六十萬兩。

      這二百六十萬兩可都是實打實的功績,加上麓川的商稅,礦稅,今年的麓川可以說收獲頗豐。

      “今年麓川應該能歲入四百萬兩,除去麓川府道、鐵路的支出,還能給朝廷上繳六十萬兩。”

      洪承疇看了看文冊,確定沒有什麽紕漏後,他合上了文書,而徐朝也對他作揖道:
      “南安伯的功績,百官都看在眼裡,想來距離回京已經不久了。”

      “呵呵,承徐總管吉言。”洪承疇應下了徐朝的奉承,而徐朝一看洪承疇沒別的話,也說了一句皇店事務繁雜,隨後起身作揖離去。

      在他離去的過程中,洪承疇除了起身送他到門口,其它並沒有做出什麽實質性的拉攏舉動。

      或許在他看來,一省的皇店總管,根本不值得他親自拉攏。

      他要拉攏的對象,已經不是……

      “伯爺!”

      念頭還沒落下,木懿的聲音便從衙門外傳來,緊接著身著常服的木懿便一路小跑進入了衙門。

      “怎麽了?”

      洪承疇見他這模樣,不由皺了皺眉,而木懿也走上前作揖道:

      “京中有了消息,聽聞袁禮卿身體抱恙,有意致仕。”

      木懿的消息讓洪承疇瞳孔一震,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撫了撫須,繼而才分析道:
      “袁禮卿是次輔,他若致仕,對我沒有什麽影響和好處。”

      “倒是孫傳庭,若是袁禮卿致仕,恐怕孫傳庭會先登次輔之位。”

      “那要怎麽辦?”木懿有些著急,但洪承疇卻抬手示意他別激動:
      “無礙,朝中還有一個畢自嚴,若是袁禮卿致仕,而顧秉謙不退,那登次輔位的應該是畢自嚴。”

      “孫傳庭和我,必然是一同回京入閣。”

      “與其擔心袁禮卿致仕,倒不如想想萬歲和齊王殿下到底想要幹嘛。”

      洪承疇把話題拉回到了朱由校和朱由檢的身上,因為即便是他也能感覺到這兄弟二人有些問題存在。

      距離朱由校離京已經快兩年了,一個皇帝、兩年不回京城,若不是他還能正常的在仲夏宮和大定宮接見朝臣,恐怕百官都會以為他被囚禁了。

      皇帝不回京城,所有事情又都甩給齊王,乍一看,不知道的還以為齊王才是皇帝。

      隨著年紀的增長,洪承疇大概是能猜到朱由檢的想法了。

      就藩是肯定會去的,之所以一直沒有就藩是因為多種原因。

      第一、他若走,那沒有輔臣輔佐,以朱由校那種喜歡玩平衡的政治手段,到底能不能控制好朝堂,讓百官老老實實聽話?
      這第一點的破解之法,洪承疇已經想到了。

      說白了,就是把他洪承疇、孫傳庭、吳阿衡、楊文嶽四人拉入內閣作為輔臣,最多再加上舊港的沈廷揚,以及小西洋的盧象升。

      這六個人裡,前四個人和軍隊牽扯過深,沈廷揚又因為主持市舶司、開海運而遭到江南士紳的嫉恨,最後的盧象升,從官以來基本在遼東和小西洋,並且與藩王關系不錯。

      雖然六人都與士紳有牽連,但是他們背後的勢力卻大多都和士紳沒有共同利益。

      沒有共同的利益,自然不會閑著沒事去更改朱由檢制定的國策。

      只要內閣和六部尚書的位置被他們六人擔任,那最少他們在任期間,國策是不會有什麽變動的,除非朱由校自己廢了朱由檢留下來的政策。

      不過,朱由檢的政策,總體來說是對皇權有著天然幫助的。

      比如眼下國庫和內帑的分割導致了朱由校不管怎麽修宮殿,只要不動用國庫,那就沒有人能說他。

      比起朱厚照那種花內帑修了一個二十四萬兩的豹房,結果被文官戳了百年脊梁骨的皇帝,他這種生活不知讓多少大明皇帝羨慕。

      另外,國策只是一方面,六人擔任閣臣的好處還有許多。

      其中朱由檢最為擔心的軍隊,如果有六人坐鎮,那基本不會有什麽大事。

      洪承疇能影響南軍和西軍,孫傳庭能影響北軍,吳阿衡和楊文嶽能影響東軍,而海軍又有沈廷揚挾製,海外的藩王和盧象升關系不錯。

      這麽一看,除了上直都督府外,其它的軍隊都能被這支閣臣隊伍所控制。

      這是一個維穩的優點,但同時也是缺點。

      作為內閣文臣,和軍隊走得這麽近,萬一出了一兩個心懷不軌的人,那大明朝可就危險了。

      不過,這六名閣臣的年紀都比朱由檢大了十幾歲,只要朱由檢還活著,沒有人會想不開的造反,除非他覺得他的影響力和軍事能力超過朱由檢。

      不然,朱由檢一旦返回大明,叛亂恐怕很快就會被鎮壓。

      趨於這點,朱由檢才敢放心的讓六人入閣。

      因此,輔臣的隊伍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數,條件已經滿足,朱由檢是可以離開的。

      之所以他沒有離開,是因為第二點。

      第二點的問題在於,即便有了輔臣,但大明的官僚體系依舊還處於黨爭之中。

      之所以眼下的黨爭看上去不激烈,是因為朱由檢在上面壓著,不然以燕山派的體量,施鳳來、顧秉謙等守舊的諸黨早就被掃出朝堂了。

      顧秉謙他們都如此窘迫,更別提手下治理都需要依靠燕山官員的六名輔臣了。

      他們如果上位,肯定是不能控制燕山派官員的,甚至為了更好地治理大明,他們都得屈尊成為燕山派的一員。

      想要降低燕山派的影響,就必須加入新興官員,而新興的官員,說白了也就是沒有燕山符號的大明官學學子。

      目前大明的官學學子分為初學和中學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學習時間是十年。

      由於官學推廣的速度不一致,因此畢業的人數也不一致,例如北直隸的初學學子已經畢業,但山西的還在學習,湖廣、江西等地的學子甚至還在上一年級。

      這種情況下,他們雖然人數龐大,但學習的知識太過粗淺,和燕山學子是一樣的。

      唯一讓朱由檢上心的,是加入中學階段的府學學子。

      大明的府學學子知識面更廣,學習和沉澱的時間更多。

      就如燕山派看不上守舊派一樣,他們步入官場後,也注定會瞧不上燕山派。

      不過,目前最快畢業的府學學子也要到天啟十八年才會畢業。

      眼下是天啟十四年,距離天啟十八年還有四年時間,也就是對燕山派的反擊會在四年後開啟。

      府學學子就是朱由檢拿給洪承疇等六名輔臣維穩的官員體系,一旦掌握好這個體系,守舊派也就能被掃地出門了。

      守舊派一旦被掃地出門,那廟堂之上就是燕山派和官學派的爭鋒了。

      這麽一來,喜歡玩平衡的朱由校就可以親政上台了。

      在玩平衡這點上,便是洪承疇都覺得朱由校做的不錯。

      因此,前後總結下來,朱由檢之所以會放出他在天啟二十三年離開,實際上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答案。

      天啟二十三年,屆時大明的官學體系已經接近成熟,初學畢業學子人數能達到上千萬,而作為中學的府學畢業學子人數恐怕能達到上百萬。

      用上百萬府學學子來擠兌燕山派官員,恐怕燕山派官員也撐不了多少年。

      不過朱由檢既然制定了初學和中學,那後續一定還有更高階段的官學,到時候恐怕又是一個輪回。

      “只是……這個大明朝又能經得起幾次折騰呢……”

      想到朱由檢的暗手,以及他的年紀,洪承疇不由在心底暗呼“此子多智,近乎為妖”。

      不過經過這一通分析,他對於成為天啟朝輔臣的事情,倒是沒有那麽抗拒了。

      說到底、手下有了班底,他倒也不怕皇帝像萬歷清算張居正一樣來清算自己。

      只是,皇帝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太可能會為一些政治失敗而擔責,這點洪承疇需要時刻警惕,避免幫皇帝背了黑鍋。

      想了個清楚之後,洪承疇心裡對於入閣的事情反而沒有那麽緊迫了。

      現在入閣雖然能享受名聲,但破事也有足足一堆。

      等到天啟十八年再入閣,那個時候才是穩坐釣魚台的時候。

      “行了,京城的事情打探打探就可以了。”

      洪承疇從分析中走了出來,對木懿交代了一聲,木懿聞言也作揖應下。

      應下的同時,木懿不免繼續匯報起了其它的消息。

      “伯爺,烏斯藏那邊,聽聞上個月已經遷出四十余萬番人,眼下僅有三竹節、喇薩、勃律、那曲、昌都等五城有駐扎兵馬,和十二萬被流放的罪犯。”

      “孫傳庭目前還帶兵駐扎在喇薩,您說他是不是得了殿下什麽旨意?”

      “哪有那麽多旨意……”洪承疇瞥了一眼木懿,為其解惑道:
      “那孫伯雅的性子就是這樣,烏斯藏雖然得了十二萬被流放的罪犯,但其地凶險,一著不慎便會喪命。”

      “十二萬人入了烏斯藏不假,但它們並沒有讓烏斯藏的兵馬可以自給自足。”

      “朝廷在烏斯藏駐扎五營兵馬,僅僅這五營兵馬,每年就要吃七萬石米麥,算上這十二萬囚犯,便需要近七十萬石。”

      “想要不靠四川來供應這七石萬石米麥,按照烏斯藏的畝產,最少要耕種八十萬畝耕地。”

      “眼下,烏斯藏內有耕地二百萬畝,如果以國朝對海外的標準,烏斯藏最少要有三十萬人才行。”

      “現在只有十二萬人,你覺得孫傳庭會離開嗎?”

      洪承疇反問木懿,木懿卻怎舌道:“您是說孫傳庭要等烏斯藏有三十萬人才會離開?”

      “我三年不能離麓川,他又何嘗不是?”洪承疇沒有正面回應,但他的話卻足夠說明一切。

      “麓川的鐵路、移民、耕地、文化比起搬空的烏斯藏更難,孫傳庭難,我又何嘗不難?”

      “替我上疏朝廷,就說麓川之功尚需三年才能畢全功,請朝廷讓我繼續代鎮三年!”

      既然知道了天啟十八年入朝才是最好的選擇,洪承疇自然不可能提前入朝去勞累自己。

      他要在天啟十七年再入朝,算上趕路的時間,差不多他能熬到府學學子畢業。

      到那時,他的首輔之位不僅能穩妥,還能坐的十分輕松。

      想到這裡,洪承疇帶著一抹笑意轉身走回了衙門內,倒是木懿聞言有些愕然,不過一想到是洪承疇的安排,他便只能老老實實的作揖應下。

      目送洪承疇離去後,他找到了衙門內的官員,以洪承疇的名義起草了一份奏疏。

      隨著快馬從麓川衙門衝出,這份奏疏也加急送往了京城……

       第二更下午五點半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天醒之路武極天下我的左眼能見鬼我被校花逆推后神醫毒妃太囂張
    哥哥我要你負責女子監獄的男獄警妖怪系統:快穿男神,寵王牌進化修神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