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穿越民國之少帥春秋» 第745章 德國的憤怒是中國的福音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穿越民國之少帥春秋 - 第745章 德國的憤怒是中國的福音字體大小: A+
     

    對歐洲來說,“道威斯計劃”的實施客觀上有利於歐洲經濟的恢復。

    在經濟學上,資金的流動性對於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美元轉了一圈棗它以貸款形式流入德國,然後以賠款形式從德國到了債權國手裡,最後又以還債形式流回美國。就在這樣的週轉中,各國經濟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得以重新恢復經濟生產。

    同時,由於戰後美國的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德國和歐洲,美元逐漸成爲世界性貨幣,更是成爲德國貨幣穩定和預算平衡以及支付賠款的主要支撐物。美國與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繫進一步加強了,如果美元出現信用問題,則歐洲各國都將受牽連。

    這也是此後以紐約股票市場大崩盤爲標誌的世界經濟危機迅速波及歐洲、同時使德國馬上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在各大國種種考慮之下,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在軍事上,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不過在經濟上,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這種軍事實力與經濟狀況嚴重不對稱的現實,不出妖蛾子纔怪。

    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爲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鉅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德國是“道威斯計劃”最大的受益者,來自戰勝國的資本爲瀕臨絕境的德國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使其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這爲它在政治上重新走入西方大國的行列和進一步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打下了基礎。

    到1929年,德國重新成爲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改變了歐洲的力量對比。

    賠款本來是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方式、本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一次勒索,結果反倒無形中使德國重新崛起,這無疑是個莫大的諷刺。

    不過,對普通的德國人而言,他並不認爲自己是佔了便宜。美國人提出的這個經濟計劃的出發點並不是爲了德國普通老百姓的福利,而只是想着如何保持德國的經濟不致陷入絕境從而使戰敗的賠償成爲一句空話。

    曾幾何時,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引起了一場皿煮願望和期望的騷動。1918年12月,當威爾遜踏上歐洲血染的土地時,廣大民衆以發狂的熱情把他當作“人類的國王”、“救世主”、“和平王子”來歡迎。他們貪婪地聆聽着他的有關和平和安全的遠景規劃。

    但是一切都停留在紙上。

    根據《凡爾賽和約》的領土決議,德國領土減少了八分之一,人口減少了十分之一;

    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自普法戰爭以來一直爲德國所佔領,現在歸還了法國;

    和約又規定,建立萊茵非武裝地區、阿爾薩斯轉交國際聯盟管轄15年;

    德國承認恢復獨立的波蘭,並且歸還上西里西亞的部分屬於古代波蘭的土地;

    格但斯克市及其毗連區變爲國際聯盟保護的自由區;

    《凡爾賽和約》還規定,德國必須嚴格尊重奧地利的獨立,並且承認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

    儘管波蘭幾百年來被侵佔的土地還有10萬多平方公里仍歸德國所有,但是這已經不能安撫咬牙切齒的德國了。

    德國怒目注視《凡爾賽和約》,只要有一線可能,就要作百倍努力。

    俯瞰整個世界,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那樣蓬勃發展,並有現實的軍事威脅,和對吸收軍工能力的熱情。這也是張漢卿能夠審時奪勢,大力吸收到德國軍工力量的原因之一。

    在中德關係的蜜月前期,中國已經肩負起儲備德國軍事力量、並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的重任。

    只要看一眼“道威斯計劃”中有關國家應得的賠款比例,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德國會產生那麼廣泛而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了。

    德國要償還各國債務的比例是這樣的:法國百分之五十;英國百分之二十;意大利百分之十;比利時百分之八;日本百分之零點七五;葡萄牙百分之零點七五;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共百分之六點五。

    戰爭過後,倒大黴的還是老百姓。德國的中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還不起債務的窮苦平民如哀鴻遍野。起初德國政|府還是很認真地在履行戰敗國的協議,準備按照“道威斯計劃”對經濟進行徹底的修復後還款,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契約精神還是值得讚美的。

    就張漢卿對歷史的研究,如果德國沒有發生鉅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將從此一蹶不振,淪爲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

    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英國後來一直對德執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從這一點來說,希特勒敏捷地抓住這個機會爭鼎並能夠進一步壯大和形成二戰初期巨無霸局面,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不過現在與中國密切的合作中,他們從中國身上找到了靈光。

    中國的庚子賠款在張作霖政|府上臺之後就沒有付過,後來經過一系列鬥爭,後繼部分以投入教育的方式反哺給中國,算是國家的一次重大勝利。德國有沒有什麼辦法如法炮製呢?

    張漢卿是德國人民的老朋友了,爲朋友分憂是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在和德國大使會談時只用一個淺顯的暗示就讓困擾德國政|府很長時間的經濟問題豁然開朗,他的辦法是繼續用貨幣貶值的辦法“賴賬”。

    德國政|府中歷來不乏世界級的戰略家。在敏感地覺察到民意和20世紀世界政局可能的變化後,德國上下存在着一個觀念:“道威斯計劃”是戰勝國套在德國頭上的一根繮繩,陪着它玩,德國永遠不會再次崛起!

    事實上德國之前已經在做了,只是當時是無心的。現在,有張漢卿支招,它們能把這個辦法用到極致。

    工業品、糧食都要作爲賠款或者美國貸款利息的一部分交出去,德國在工業繁榮的表象之下其實是虛弱的國內消費水準,頗有爲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覺。

    “道威斯計劃”只是儘可能地給德國政|府和德國人民一個生存的空間,而想源源不斷地攫走大部分的利潤。怎麼把好處留在國內呢?

    張漢卿有辦法。

    他在不久後和德國副總理率領的經貿代表團座談時委婉地提醒說,中國準備了一個龐大的基礎經濟建設,將會把大量的資金用於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樑、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等設施上。

    它的好處是可以穩健又長期地爲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並解決就業問題,缺點是短期內無法有相應的收益。

    唯恐我們的德國客人聽不懂他的言外之意,他還特意強調說:“這些東西既實用又搬不走,資金鍊還不敢斷,否則將血本無歸。因此要和德國朋友好好籌劃,吸取經驗。”

    德國的基礎建設要比中國強太多了,對它的作用也深有體會。以鐵路運輸爲例,在1914年,德軍在西線利用13條鐵路僅在10天內將160萬軍隊運送完畢。憑藉魯爾工業區的無數廠礦企業,德國能在兩線堅持數年的戰爭,並幾乎在東線打垮了龐大的俄國。

    當然他們不會傻到和中國炫耀曾經的豐功偉績,他們只明白了張漢卿的暗示:把美國人的錢用在這些投資大、見效慢但對國家會有長遠正面影響的項目上。這些投入基建上的錢只會落實在地上,誰也拿不走,歐美列強還需要對並不見起色的德國經濟予以輸血。

    張漢卿認爲幾年之後世界經濟會有一次大衰敗,隨之帶來的是世界政治局勢的大變革,到時候大家自顧不暇,誰還有心思追究德國政|府的違約行爲呢?

    在金馬克大貶值中已經嚐到甜頭的德國同行對此心領神會,即使不發生經濟危機,他們同樣可以在屆時讓貨幣繼續貶值以償還貸款。那時基礎建設絕大多數已經可以發揮作用,無債一身輕的德國可以輕車上馬、一飛沖天了。

    爲堅定雙方的相互支持,中華民國政|府與德國簽定了當時即蜚聲中外的《中德經濟發展互助備忘錄》,明確了中德關係是“戰略性的、不以第三國爲假想敵的全面夥伴合作關係”。

    協議規定,“德國技術人員在中國,無論是在指導、培訓、課題研究中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和中國人員據此所得到的關於技術方面的一切革新、專利、實踐成果,中德均全面共享之”。根據形勢,德國可以隨時撤離其在華技術人員及資本技術。

    這樣,既滿足了德國政|府對於技術延續性的期望,使其願意向中國公開或轉移其技術能力,也同步使中國獲得明顯的提升,中德友好,皆大歡喜。



    上一頁 ←    → 下一頁

    無限恐怖完美盛宴超品相師天才寶貝的獵爹計劃殺神永生
    BOSS來襲:嬌妻躺下都市超級醫聖我的一天有48小時總裁一抱好歡喜重生之都市神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