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三國:臥龍嗣子,我的嶽父是關公» 第151章 爭權(求追)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三國:臥龍嗣子,我的嶽父是關公 - 第151章 爭權(求追)字體大小: A+
     
      第151章 爭權(求追)

      南鄭。

      一將引數騎,自北面匆匆而行,正是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

      北門口。

      魏延的長子魏昌,策馬靜候。

      見到魏延歸來,魏昌連忙策馬迎上。

      魏延面容冷毅:「可有探得,如今都有誰在爭北伐主帥?」

      原本魏延在督巡漢中各驛道的糧倉修築,驟聞劉備要在南鄭登台拜將挑選北伐主帥,魏延頓時呆不住了。

      昔日劉備在委任魏延為漢中太守時,曾問魏延有何想法。

      魏延豪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雖然上回劉備讓魏延在漢中通往長安的驛道上修築糧倉,是作為疑兵來麻痹曹操的,但魏延並未將修築糧倉的事敷衍應付,而是認認真真的在修築糧倉。

      更是招來了大量的漢中本地人詢問地理地質氣候變化,確保修築的糧倉不會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而出現紕漏。

      魏延出身低微,本只是義陽耕田為生的民戶,曾因暴揍不法豪強的子侄而被迫去山中當獵戶。

      因為仰慕劉備名聲而與同鄉人劉邕、傅肜、郝普等人拖家帶口,託身於劉備。

      劉備見魏延果敢有勇力,行事又有忠義,仿佛看到了青年版的關羽,心中頗為喜愛。

      又見魏延性格過於偏激,遂替魏延取字文長,以此來勉勵魏延多讀書,增長見識,以文養性。

      而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初率部曲隨劉備入蜀,就屢立戰功,升任牙門將軍。

      漢中之戰後,劉備又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稱王后更是以魏延為漢中太守,官職也從牙門將提拔為鎮遠將軍。

      不僅全軍譁然,甚至連張飛都不能理解劉備為什麼會對魏延如此器重和信任!

      魏延性格高傲,性情也極為惡劣,仿佛一柄隨時都出鞘的利刃,誰碰就砍誰。

      同鄉人郝普曾勸魏延不要總是對周圍人抱有惡意,要多結交朋友,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魏延卻是反駁郝普:沒必要去進行無用的結交,倘若一時不察,錯誤的結交了心思不良的朋友,又因此誤了左將軍大事,我等萬死難恕其罪。

      後來郝普被好友鄧玄之出賣,中了呂蒙的詭計開城投降,魏延就更厭惡跟周邊人結交了。

      魏延更是常對長子魏昌道:大王待我父子恩重如山,我父子就應該只忠於大王;與其耗費錢糧精力去結交那群營營之輩,不如善養士卒,為大王打造能陷陣先登的精銳之士。

      劉備聽聞後,更欣賞魏延的品行。

      敢戰敢打又忠心,這樣的驍將哪個主君會不喜歡?

      魏昌不敢怠慢,連忙道:「後將軍,右將軍和左將軍,都在爭這北伐的主帥。」

      「孩兒還打探到,法尚書被貶去越嶲後,大王就將尚書令一職擱置了,依舊由軍師將軍府暫掌尚書令相關的事務。」

      「奇怪的是,諸葛軍師又將軍師將軍府的公文全部給了長子諸葛喬批閱,諸葛軍師每天都抱著兵書戰策在研究,尚書劉巴、楊儀等人,對此頗有微詞。」

      「成都有人猜測,諸葛軍師也可能會競爭北伐主帥。」

      魏延輕哼:「馬超有勇而無仁,背父叛君,虐殺州將,又戮其親眷;雖然能得羌胡心,卻被州人厭惡。」

      「大王素以仁義行事,故而受士民愛戴;昔日在荊州時,我等也是因為大王的仁義才會託身於大王。」

      「大王要定秦川,兵鋒雖為主,但必會以仁義為輔,若用馬超為北伐主帥,雍涼士民皆會畏而死戰。」

      「北伐大事,涉及軍務繁多,後將軍年老體衰,如何能有這精力?」

      「右將軍驍勇善戰又久隨大王,論威望論軍職,若大王允許右將軍來爭這北伐主帥,我未必能爭得過。」

      「至於諸葛軍師,若諸葛軍師要當這北伐主帥,我情願為先鋒。」

      魏昌疑道:「諸葛軍師雖然懂軍謀,但從未統兵,若讓一介文人統兵,豈不是視三軍安危為兒戲?」

      魏延斥道:「不可妄言!昌兒你要記住,倘若諸葛軍師要當這北伐主帥,那必定是大王授意。」

      「我若不支持諸葛軍師,那就是不支持大王,大王又豈會視三軍安危為兒戲?」

      「不用多疑,讓將士們都打起精神來,不要讓大王看到我等憊懶了軍務。」

      「誰要敢延誤了軍務犯了軍規,嚴懲不貸。」

      「若大王以我為北伐主帥,我必為大王取關中;若大王不以我為北伐主帥,我也不能被大王委任的北伐主帥小覷了。」

      魏昌見魏延發怒,遂不敢再胡亂評價。

      成都。

      尚書楊儀尋到了尚書劉巴,滿腹抱怨:「雖說軍師暫代了尚書令的公務,可軍師竟讓諸葛喬那稚子來批閱公文,真是兒戲。」

      「法孝直因為孟達的事被貶越嶲,基本上已經回不了成都了;以子初兄的大才,這尚書令當由子初兄來擔任。」

      「如今我等卻要受諸葛喬來約束,這稚子能懂什麼?竟然連續駁回了我的三次公文!」

      「我與他爭辯,他竟然說我高談闊論,不了解詳情就胡亂給朱提太守評定優劣。」

      「那是我胡亂評定嗎?朱提太守鄧方,在任期間竟然將府庫的錢糧全都分給了蠻夷,這都是刺奸確認過後連鄧方都親口承認的。」

      「是誰高談闊論?是誰不了解詳情?」

      「他只是代諸葛軍師批閱公文,他不是尚書令也不是軍師將軍,哪來的資格喝斥我?」

      楊儀越說越氣。

      都是跟諸葛亮的同輩人物,又官居尚書,如今居然被一個小輩給訓斥。

      類似的事,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楊儀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想到劉巴送的公文同樣被諸葛喬駁回過,且對諸葛喬也是頗有微詞,楊儀遂來找劉巴訴苦。

      劉巴見楊儀一堆怨言,不由蹙眉。

      雖然劉巴對諸葛喬也有不滿,但劉巴並不想跟楊儀在這背後議論,道:

      「諸葛軍師讓諸葛喬來代為處理公文,是得到大王許可的,大王為此還專門下了一道臨時批文。」

      「諸葛喬並未違背成都的法令規矩。」

      楊儀見劉巴態度模糊,心中頓有不滿,但表面依舊裝作對諸葛喬很生氣的模樣,提議道:

      「子初兄,大王可以下這臨時批文,也能將這臨時批文收回去。」

      「不如你我同往勸諫大王,請大王收回成命,讓子初兄來代掌尚書令。」

      劉巴掃了一眼楊儀,心中多了幾分鄙夷。

      在我面前你還敢玩這種伎倆,伱想自己當這尚書令,卻讓我去承擔大王的怒火?

      你當我劉巴是什麼人?

      「楊尚書,勸諫的事,我不想參與,而且我認為諸葛喬上次駁回我的理由,也是有些道理的。」

      劉巴個性清高。

      若是看誰不爽,劉巴就是真會不爽,壓根都不帶掩飾的。

      包括劉備張飛在內,劉巴若想不理誰,就沒人能強迫。

      如今見楊儀不爽,自然也不肯給楊儀面子,當即就回絕了楊儀的提議。

      楊儀見劉巴不肯出頭,只能忿忿而去。

      「劉子初不肯勸諫,那我便親自去勸諫。」

      「法正如今被貶,以我的才能如何當不了這尚書令?」

      「哼!我本想讓劉子初當幾年尚書令再取代他,竟然如此不識抬舉!」

      楊儀是個很自負的人。

      總是自認為才冠當世,諸葛亮法正等人只是占了跟著劉備時間早的便宜。

      楊儀自認為,若是先諸葛亮和法正一步替劉備策謀,立足荊州拿下益州也是輕輕鬆鬆的事!

      怒氣沖沖的楊儀,拿著跟朱提太守鄧方有關的公文就來尋劉備,要請劉備決斷。

      劉備掃了一眼公文,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

      「威公,你對朱提郡的情況不太了解,孔山此舉並無不妥,伯松駁回你的評定也是合理的。」

      「鄧孔山在朱提的功績,理當為優異。」

      楊儀不服:「大王,這朱提郡也是大漢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蠻夷若是不服,那就打到他們服。」

      「鄧孔山身為一郡太守,不敢以軍威震懾蠻夷,卻要用錢財去討好蠻夷,豈不是有辱大王威名?」

      劉備心中不悅。

      鄧方是誰?

      那可是劉備在荊州招募的優秀人才,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著劉備入川,屢有功績。

      鄧方為人又不重錢財,果敢勇武,擔任朱提太守四年,夷人信服,郡內豪強也不敢生亂。

      不像馬謖治理的越嶲,漢夷矛盾日益嚴重,還得法正去接替馬謖。

      只是花了點錢糧就讓朱提郡漢夷和平共處,這都不算政績,難道馬謖在越嶲任職時想跑路就算政績?

      「威公,這事就不爭論了,就按伯松的意見處理吧。」劉備不想因為這點小事而跟楊儀爭論。

      楊儀見狀,又提議道:「大王,恕我直言,我認為需要尚書令批閱的公文,不應該集中由諸葛軍師負責。」

      「不僅增加了諸葛軍師的負擔,也會讓職權不明,權力容易集中到諸葛軍師一人手中,這不利於大王統轄群臣。」

      「請大王斟酌,可在我和劉尚書中挑選一人,升任尚書令。」

      劉備遲疑。

      當初楊儀背離曹操來投的時候,劉備還是挺喜歡楊儀的,楊儀的才幹是有的,不論是軍國大事還是政治得失都頗有見解。

      然而時間一長,劉備就發現問題了。

      楊儀這個人特自負,器量也狹隘,若是認同楊儀的觀點楊儀的態度就非常好,若是不認同楊儀的觀點楊儀的態度就很惡劣。

      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仿佛天老大我老二,我說的是真理,別人說的都是歪理。

      只不過平日裡,劉備都當這些只是同僚之爭不影響大局,再加上楊儀的確有不俗的才學,故而楊儀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楊儀對此也是頗為自得。

      只要有才,那這官就能一直升。

      但現在,劉備忽然發現,似乎是過於看重楊儀了,以至於楊儀現在都敢自薦來當尚書令了。

      尚書令為什麼暫時擱置?

      那是因為要給法正留著的!

      提拔了劉巴和楊儀,法正立功回來還怎麼調崗?

      想到這裡,劉備岔開了話題:「威公,暫時先不論這個。過幾日你跟我去趟漢中,有些緊要事得先處理。」

      原本劉備是想帶劉巴去漢中的,但劉備又擔心走後楊儀跟諸葛喬不和,只能又改了決定;順便將楊儀帶身邊敲打一番。

      楊儀卻是嗅覺到了不尋常,結合成都近日的流言以及諸葛亮將公文教給諸葛喬批閱等等,楊儀詢問道:「大王莫非要讓諸葛軍師統兵北伐?」

      劉備微微眯眼,不答反問:「威公以為軍師可否勝任北伐重任?」

      楊儀沉吟片刻:「大王,恕我直言。軍師雖懂謀略,但統兵作戰不是僅靠謀略就可以的。」

      「為大王計,應對挑選一個有征戰經驗的大將統兵北伐,譬如荊州的前將軍。」

      楊儀跟關羽的關係還是不錯的,畢竟當初降的也是關羽,又是被關羽舉薦入西川的。

      若關羽當北伐主帥,楊儀自認為還是能跟著關羽撈點功勞的。

      至於諸葛喬是關羽的女婿?得罪了諸葛喬會惹得關羽不喜?

      那不在楊儀考慮範圍!

      在楊儀心中,若不是看在諸葛喬是關羽女婿的份上,楊儀早在公文第一次被駁回就跟諸葛喬吵起來了,根本不會等得第三次被駁回。

      劉備見楊儀也不認為諸葛亮有資格擔任北伐主帥,暗暗一嘆,道:「雲長要在荊州整頓防務,不可輕離。」

      「倘若軍師不能選,孟起、益德、漢升和文長四人,威公認為誰更合適?」

      楊儀不假思索:「自然是右將軍!」

      「左將軍雖然能得羌胡人心,但為人殘暴寡恩,為追求軍爭勝利,不顧父兄弟在安危,亦不顧妻妾兒女安危,更是屠戮州將家眷。」

      「如此不仁不義,如何能服人?若當了北伐主帥,那麼雍涼士民皆會以為大王殘暴寡恩。」

      「即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日他們又要反叛,北伐如何能勝?」

      「昔日三秦之民死守關隘抵擋項羽,又簞食壺漿喜迎高祖,皆因項羽殘暴寡恩。」

      「要定雍涼,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左將軍不明白這樣的用兵道理!」

      「能明白這道理的,唯有右將軍!」

      「右將軍雖然是武夫,卻素來尊敬士人,若是統兵北伐,又有大王的仁義名聲在,雍涼士民又豈能不簞食壺漿相迎?」

      「更何況,左將軍本就是勢窮來投,對大王未必忠心,若是得勢必然擁兵自重;而右將軍對大王忠心耿耿,大王就算給了右將軍全部的兵力,右將軍也不會大王有絲毫二心。」

      劉備暗暗點頭,楊儀對馬超和張飛的分析,是挺客觀的。

      且不提馬超是否忠心,馬超的性格和用兵風格,不符合劉備的仁義觀。

      常言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劉備一輩子仁義,因為事急而奪劉璋基業,哪怕劉備已經善待了劉璋也不免受人非議。

      若北伐再用馬超,行殘暴殺戮事,那劉備的仁義美名會再次遭到抨擊,甚至還會出現「偽君子劉備」的言論。

      「威公言之有理。」劉備點頭,又問道:「倘若我不用益德,漢升和文長可否勝任北伐?」

      楊儀不假思索:「後將軍年老體衰,北伐又事務繁忙,再加上出川道路艱險,我認為後將軍不宜出征。倘若有個意外,未臨敵先損大將,豈不是挫了銳氣?」

      「至於鎮遠將軍,大王讓鎮遠將軍當漢中太守就已經讓三軍譁然,右將軍更是因此悶悶多日。」

      「若讓鎮遠將軍當北伐主將,右將軍必然頭一個不服,左將軍和後將軍也會覺得大王用人不公。」

      楊儀忽然語氣一頓。

      因為楊儀忽然想到,關羽不能調,馬超不能用,黃忠不適合,魏延威望資歷都不足,劉備又有不用張飛的想法,那這北伐主將除了諸葛亮還能用誰?

      就在楊儀細思的時候,劉備卻是開口道:「威公,先去準備吧,具體用誰當北伐,等到了南鄭再商議。」

      頓了頓,劉備又補充了一句:「公文的批閱,你就按伯松的意思辦吧,不用作這些無用之爭。我不希望我麾下的文武,會為了一些小事而爭吵。」

      楊儀受了敲打,知道劉備現在是在全力支持諸葛喬,遂不再多言。

      同時,楊儀也有了新的想法:參與北伐,建立功勳!

      「倘若連諸葛軍師都能統兵北伐,那豈不是意味著,我今後也能有機會統兵北伐?」

      「大王偏信諸葛喬,定是因為諸葛喬在荊州立了軍功,故而想要重點培養。」

      「倘若我也在北伐立了功勞,又如何能輪到諸葛喬踩在我的頭上?」

      想到這裡,楊儀也不再多言,遂拱手退下。

      待楊儀離開,劉備又令人去召諸葛喬。

      十幾日的公文批閱,諸葛喬也對公文的批閱逐漸熟稔,不再如一開始得廢寢忘食住在公署了。

      不多時。

      諸葛喬健步而來,見到劉備就是一禮:「大王!」

      劉備見諸葛喬氣息泰然,不由問道:「伯松,最近的公文批閱,可有難處?」

      諸葛喬搖頭:「步入正軌,足以應付。」

      劉備大笑:「伯松能應付就好,批閱了這麼多天的公文,伯松可有什麼想法?」

      專門下達批文,同意讓諸葛喬批閱軍師將軍府的公文,劉備可不是僅僅因為諸葛亮要準備北伐拜將的事。

      尚書還有劉巴和楊儀,可以挑一個暫代處理,實在不行劉備也可以親自上。

      之所以讓諸葛喬來負責批閱,劉備的想法其實跟關羽讓諸葛喬當主簿的想法是一致的。

      通過批閱公文,諸葛喬能快速的了解益州的軍政情況,包括不限於各郡的官吏考核任免、經濟民生、漢戎漢夷關係等等。

      諸葛喬言簡意賅:「窮!」

      一個窮字,是諸葛喬這十幾日批閱公文最大的感觸。

      劉備雖然得了益州,但太窮了!

      黃權極力反對北伐,便是清楚益州疲弊。

      作為閬中人又曾是劉璋主簿、如今為益州治中的黃權,很清楚益州的情況。

      劉備有些尷尬:「益州天府之國,百工興盛,錢糧頗多,又有蜀錦暢銷全國,鹽鐵也能往銷各地,又豈會窮?」

      益州被稱為天府之國不是空穴來風,百工興盛,鹽、鐵、船、竹木器、車、漆器、金銀器、丹砂、布、絲織、皮革、生漆、皮毛等生產,其中又以冶銅、冶鐵、製鹽、絲織、漆器最是發達。

      劉備又採納劉巴的提議,發行直白五銖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讓府庫變得十分充盈。

      雖然漢中之戰消耗頗巨,但百工都是可持續的,並非是用了就沒了,這錢也是能一直錢生錢的。

      怎麼會窮?

      諸葛喬欲言又止。

      劉備令左右退下:「伯松,你我之間,還有什麼話是不能講的嗎?」

      諸葛喬嘆氣:「大王,倘若成都有三百戶織戶,這三百戶都在織錦;假設成都只有大王能買得起錦,可大王整日忙於軍務又沒心思去購買蜀錦。」

      「那麼,成都這三百戶織戶,是窮,還是富?」

      劉備遲疑。

      若說窮,三百戶家家戶戶都有錦,若說富,錦堆在家中沒人買也換不了糧米魚肉。

      見劉備遲疑,諸葛喬又道:「大王,你軍中的將士,都因為打仗而賺了很多賞賜;可他們因為連年征戰又不能拿這些賞賜去購買想買的東西。」

      「民間的百工,每年都辛辛苦苦的盛產錦、布、漆器等貨物,卻又沒人來買。」

      「長此以往,有錢的想買而沒時間買,有貨的想賣又賣不出,看起來好像都有錢,但商品和金錢無法流通,就等於一年白費。」

      「那不就等於窮嗎?」

      「為大王計,應當著重精力促進益州內部的買與賣,讓有錢的能花錢,有貨的能賣貨。」

      「如此,益州才不會變的疲敝!」

      聽了諸葛喬的話,劉備也明白過來了:「伯松,你這說來說去,還是在讓我不要北伐。你這是擔心軍師不能當上北伐主帥,就拖延不了時間,怕我北伐親征嗎?」

      友情提示:非演義魏延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豪門小妻子情陷極品美女上司:無限初婚有刺魔禁之萬物凍結我的功法全靠撿
    婚不由己,總裁情深不負總裁的女人兩界搬運工深情不枉此生全服最強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