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第201章 迫在眉睫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 第201章 迫在眉睫字體大小: A+
     
      王文龍翻著書稿。

      李國仙所寫的小說雖然故事情節和王文龍的大綱差不多,但是用筆卻細膩了不少,沒辦法,這時人的寫作風格不可能像後世一樣怎麼激烈怎麼來,最終寫出來的東西比原版的作品少了幾分激烈的情緒,卻更多了許多真實生活的描摹,倒有一點後世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風格。

      王文龍看了兩章便點頭說道:「作品已經達到了發表的標準,但是最近咱們報紙卻不適合發表這樣的小說,估計還要押上一個月的稿才行。」

      小說能發表李國仙就很高興了,她看著王文龍愁容不展的樣子忍不住問:「為什麼呀?」

      王文龍道:「要留下版面來宣傳救災,一時沒有版面刊登新的作品了。」

      現在《旬報》報社也有救災的工作,在福州城外開了三個粥棚,全部由《旬報》的利潤支付。

      下午,聽說王文龍要帶編輯部的人去施粥,李國仙也主動跟著一起去,王文龍也沒攔著。

      《旬報》也是衙門產業,災難之中自然也要做些事情,於是大家這幾天都是這樣的工作流程,上午工作,中午下午就去施粥,只留下趕稿的編輯繼續在編輯部里做事。

      眾人整理一番,王文龍帶上編輯部里的工人,十幾人大包小包還抬上粥桶就趕著大車出發。

      金學曾怕災民進入城中會引起禍端,所以不讓流民進城,全部讓災民聚集在城外安置。

      原本繁華的福州城外關廂此時已經風格大變,因為災民太多,此地治安不好,許多店鋪都已經落板,街道都被衣衫襤褸的難民所占據。

      王文龍他們一出城門就有大群流民跑來,他們不是要搶飯吃,而是將自己的孩子推向王文龍等人。

      「我家女兒乖巧懂事吃的又少,只要五升米就賣給老爺。」

      「老爺老爺,要女人不要?生過兒子的。」

      「這位老爺行行好吧,我媽快餓死了,只要老爺給一口吃的就是救兩條人命啊……」

      李國仙雖然知道城外流民聚集,但是也沒想到,僅僅是隔著城牆外邊已經變成這幅場景,她嚇得花容失色,拉著王文龍的袖子生怕被人抓到,這些流民許多還剩下最後一口力氣,抓住人就不鬆手。

      李國仙同情的說道:「福州城外怎麼會成了這樣子?」

      王文龍嘆口氣:「這都是從福清那邊過來的……」

      他說著讓王平保趕快趕車,實在不得不狠心,眾人一旦停在這裡馬上就會被圍上,他們就再也別想到粥棚去了。

      直到粥棚前面才有衛所兵攔住流民,王文龍幾人下來在軍官保護之下才覺得安全。

      接著《旬報》的工人連忙開始熱粥,粥都是在城中煮好再燒開就行,城外根本不敢放糧食,否則只怕不出一個晚上就要被搶。

      如今已經進入二月份,卻完全沒有早春的苗頭,王文龍知道今年的氣候異常已成定局,如果按照史書的話,今年的春天最晚要到四月才來,往年農曆四月都已經入夏。

      季節變動這麼大,主糧的收成肯定大量減損,只能依靠瓜菜補上。

      王文龍知道現在福清的這點逃荒百姓還遠遠不是大頭,等到月中的馬鈴薯收穫應該就能緩解,現在王文龍發愁的是二月份福建的紅薯馬上就要育苗了,如果紅薯的種植不能跟上,那麼今年福建一定出現大災荒。

      因為去年的事情如今沿海百姓自己種的紅薯田已經不少,但是後世的三明、龍巖一帶在此時主要是客家人聚集,和福州、閩南完全是兩個文化區,瓜菜代信仰在沿海的流行並沒有成功傳入閩西和閩中。

      災荒迫在眉睫,再靠向自耕農之間用宗教方式推廣速度都已經不夠,王文龍看著群聚過來的災民,心想自己得想個新法子了。

      ……

      徐學聚的府邸之中,聽王文龍說了他的擔憂之後徐學聚便是愁眉不展。

      「建陽所說的那什麼火山爆發,真有這樣威力?」

      王文龍點點頭說道:「照我所知,今年必然極其寒冷,如果不想出新辦法快速推廣紅薯種植只怕糧荒會比前年秋冬更加嚴重。」

      如今已經成為徐學聚幕僚的陳經綸點頭說道:「去年冬天雨水頗多,到十月份還頗為炎熱,按照老圃說法今年嚴寒也是有可能。即便沒有嚴寒,如此熱天肯定養蝗蟲,我到福清一帶看過地勢,今年蟄伏的越冬蝗蟲數量比往年多了許多,若起蝗災只怕規模不會小。」

      徐學聚良久不說話。其實天變的預兆不需要知道什麼氣象資料也能看出來。

      就比如說去年的冬天格外溫暖,延長了蝗蟲在土地中蟄伏的時間,越冬之後只要再下幾場暴雨,地下的蝗蟲卵肯定就能大量孵化,在這年代想要撲滅蝗蟲基本是不可能的,本來天氣異常春種就肯定出問題,如果到了夏秋蝗災一起,秋糧也要完蛋,那可真是一場浩劫了。

      「藩台大人,經綸兄,」王文龍對兩人說道,「我想請經綸兄在《旬報》上專開一章節,專門討論今年的農業生產情況,及時報告災情,也好給種地大戶們一點提示。」

      「這事容易。」陳經綸點頭。

      徐學聚又看向王文龍說道:「建陽之前說辦法可以推廣馬鈴薯和紅薯的種植,請試言之。」

      馬鈴薯和紅薯都很野,即使被蝗蟲吃的不剩多少地面部份,只要土地下的塊莖還在,過不了幾個月就又能長出來,徐學聚去年親自種過這兩種作物,對這兩種作物的生存能力印象極深,知道推廣新種是對付蝗蟲的好辦法。

      王文龍笑道:「大人可聽說過三一教?」

      「三一教?」徐學聚一愣。

      王文龍說道:「這三一教在福建雖然褒貶不一,但是確實聯絡著許多高門大戶,其中不少人都是占地百畝以上的大地主,如今紅薯和馬鈴薯的種植在沿海一代的小農基本上都已實行,反而是大地主們害怕大規模種植有風險,所以把土地佃給佃戶時,往往不願意讓他們種新作物,若是有三一教中人幫忙說項肯定能大幅提高紅薯和馬鈴薯的種植面積?」

      徐學聚聽了點點頭,「三一教就是夏教吧?我聽說福建官場裡也頗有信此教的,確實影響不小,建陽認識夏教中人?」

      王文龍說道:「與我合作辦廠的游家也信此教,我正打算請他介紹教中高層。」

      一旁的陳經綸卻笑道:「說起這事,我倒是認得他們福州的主事。」

      徐學聚和王文龍都驚訝看向他。

      陳經綸道:「這三一教就是靠給人治病傳教的,先是開藥治病接著便叫人練他們那九序心法,大抵就是讓人行善吃齋的那一套,說是如此就能卻病傳心。他們的法理融了儒佛道三家為一,故而叫三一教。三一教堂不像僧道院反更像書院,因著尊崇儒家,高門大戶也不避之,福清的士紳孝廉衣冠之家多有信的——他們的道經我家都收了好幾本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上一頁 ←    → 下一頁

    男人當自強影視世界當神探外室神魂至尊重生過去當傳奇
    學魔養成系統鄉村小醫仙天才高手女繼承者嫁到:權少要入惡魔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