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穿越民國之少帥春秋» 第671章 在鋼絲繩上跳舞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穿越民國之少帥春秋 - 第671章 在鋼絲繩上跳舞字體大小: A+
     

    雖然歐美帝國主義由於擔心過度強硬的對華政策會導致民國政|府有倒向社會主義蘇聯的風險,因而在某些方面改善了對華的關係,但是其掠奪和侵略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其對華貿易的主體,還是掠奪原材料、傾銷商品、繼續擠壓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國有資本的生存空間。

    其做法,一方面是繼續保持對中國工業能力、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的限制----先進技術的封鎖;另一方面,是利用控制中國絕大多數海關的既有事實,通過關稅的調整及低買高賣,賺取壟斷利潤。

    他們在華已經賺得鉢滿,但還是要繼續控制中國。其中,英國在外資中居於主要地位,美國則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而日本,則強化了其在東北的經濟控制,並逐漸向華北滲透。

    同樣爲了限制中國的軍事力量,1924年夏,美英日不約而同地採用了繼續對華武器禁運的政策,這是考慮到奉系已經具有壓倒性的力量,統一全國近在眉睫。

    他們之前可以用扶持各地方派系的方法左右中國的政局,到現在也要考慮後北洋時代如何控制中國的命脈問題了。他們不約而同的結論是限制中國的軍備,以劣化中國的武器。

    這樣,即使張作霖政|府最終統一了中國,其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改變目前軍事上外強中弱的局面。這也是張漢卿訪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取得蘇聯的軍事援助以獲得繼續發展。

    雖然蘇聯已經成爲中國重要的經濟互助方和貿易伙伴,軍事上也得到其大量的支持,張漢卿卻並不認爲繼續這種局面是好事:

    他所定下的平衡北方與西方的國家戰略和外交政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即使在目前英美等列強對華警惕的狀態下,一邊倒地投入蘇聯懷抱是非常不明智的----此時蘇聯遠沒有後來新中國成立時候強大,而中國也並沒有到達建國初被帝國主義包圍的嚴重不利國際環境。

    能否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從而使中國利益最大化考驗着這位年輕的少帥。要知道,張作霖政|府的對外政策,現在已經是完全聽從張漢卿的建議的。

    在近代,能夠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國不多。作爲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着又打敗了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爲世界霸主,已歷百年。

    美國則是厚積薄發,用強大的工業力量讓列強不敢小覷,雖然它在此階段主要執行的是保守主義路線。

    日本不用多說,法國則把主要精力放在爭做一戰後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上,在華影響較小。

    能夠在中國對外交往中起積極作用的只能是德國,而且德國和中國的關係在正史上一直都不錯。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德國,正處在一個政治上備受打壓、經濟上受到束縛、軍事上得到極端限制的痛苦時期。

    德國因爲其戰敗國的地位,也長期被隔離在世界政治舞臺之外。其始作俑者和主要推動者便是法國。

    要想了解德法之間爭執的原委,首先要從地理位置上說明德法關係:法、德是鄰國,法國內沿地中海、外鄰大西洋。德國則基本是內陸國家,沒有地理位置合適的港口,德國人對港口的需求從當年對膠州灣的“孜孜以求”就可以窺見一般;

    而兩國相接壤處以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等地著名的礦產資源也是地理上兩國爭奪不斷的原因之一;

    15~16世紀以後,法國、德國是歐洲大陸(沙俄不算)上綜合實力勢均力敵的兩個大國,兩國均是彼此稱霸歐洲大陸的眼中釘、肉中刺,在歐洲大陸、西歐大陸這片狹小土地上的爭奪在所難免。

    從拿破崙席捲歐洲開始兩國結下樑子,到德國人變強後挑釁法國的色當戰役法國人很沒面子地割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賠錢息事寧人。兩國正式結下世仇。

    之後又過了十幾二十多年,德國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實力大增,僅次於美國。於是德國人野心增大,當然又從法國開刀,於是就有了協約國聯盟(英法俄)和同盟國聯盟(德意奧匈帝國)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戰敗,法國奪回了色當戰役之前的所有領土不說,還想通過凡爾賽體系一巴掌永遠拍死德國人,最終未得逞。

    於是這回輪到德國人記恨,民族復仇主義在德國紮根,爲納粹的成立提供土壤。在國際政治平衡問題上,爲了自身利益,即爲了世界霸權的爭奪,當時法國主張竭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以增強自身實力,以能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

    而英國爲防止法實力過於膨脹,則堅持一直以來的勢力均衡策略,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以牽制法國。美國的企圖與英國基本相似,都是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於是在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國家間戰略的角力使德國免於陷入破產的境地:當時賠款是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就像張漢卿後來在十月革命後要償付道勝銀行的盧布一樣----雖然貶值到原先的不足百分之一,張漢卿後來還是以種種理由賴掉了這筆款項。

    當然英美也對預防德國崛起下了一些對策,加上法國不竭餘力的阻撓,以至於雖然德國出了個傑出的外交家和戰略家斯特萊斯曼,也直到1926年才獲准加入國聯,從此才正式返回國際舞臺中心。

    也是到那時,德國不僅終於可以和英法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取得在歐洲問題上的發言權和表決權,從而動搖了凡爾賽體系的基礎。

    從國家關係上說,在近代,德國是唯一的在列強環伺下對華相對較友好的國家----不要說德國也曾經參與了八國聯軍和強佔了膠東灣----在羣狼分羊、趁火打劫的時候,誰又捨得不分一杯羹呢?至少在戰略政策上,德國對華沒有太大的野心。

    當然也不是德國好心,只是德國由於地緣政治的條件,他只能在陸地上求得向外突破:英國已經在海上形成了短期內無法突破的地位,英法聯盟徹底阻塞了其向西突出大西洋的可能。

    日德蘭海戰表明,就戰役勝負得失而言,德國海軍略佔上風。但就戰略意義而言,英國仍保持了對德國的海上優勢,德國企圖打破英國海上封鎖的目的未能實現。

    由於西面的法國和東面的波蘭都和英國結成聯盟,德國軍界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共識:不打破英法聯盟,日爾曼民族的發展方向將沒有空間。而要超越英國法國,工業上的超越必不可少。

    由於海軍力量的不足,它對中國的任何想法都只能是有心無力。

    此外,作爲戰敗國,他已經經受了能所接受屈辱的極限,本身也面臨着領土被分割、財產被清洗的命運,更別說再打一個遙遠的東方大國的主意。

    既然如此,遠交近攻不失爲一個符合國家形勢的政策。

    一戰後德國喪失了其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意味着喪失了廉價和穩定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市場,而且破落的國內經濟和與其它列強相比極端不平等的貿易地位,使得德國也急需像中國這樣既能提供大量稀缺農礦原材料、又有廣大國內市場並且迫切渴望先進技術、並願意且有能力支付國際通貨或者進行易貨貿易的貿易伙伴。

    同樣地,也是由於一戰的戰敗使德國處於殘破不堪岌岌可危的境地,但由於失去了在中國所有的殖民地,並且不再有機會對海外用兵,反而使中德之間能處在一個比較平等均勢的地位上進行交流。

    雖然德國已經戰敗,且凡爾塞條約的限制,使德國不能正常進行外貿出口,但德國國內的各種工業能力和技術水平仍然居於世界前列,而且急需通過擴大生產來拯救衰敗的經濟,所以德國積極尋求海外的合作伙伴。

    最初是蘇聯和南美的阿根廷、智利,這也是爲什麼南美兩國有相當多的德國移民和受德國文化影響的原因。而對於迫切想進行現代化的中國政|府而言,這樣的德國絕對是物美價廉的貿易伙伴。

    同樣沐浴在英美各國的陰影下,對於改善兩國關係有着共同的訴求,雙方在如何謀劃使本國成爲有影響力的大國方面都有共同的目標。本着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張漢卿決定在結束訪問蘇聯時取道德國,讓中德聯繫更緊密一些。

    他深知這段關係,也有充分的決心和信心去通過和德國達成雙方完全互信的最高程度的全方位的交往,從而使中國能夠遊離出美英日所製造的技術與軍事封鎖狀態,儘快地站起來,從而改變軍事上的、政治上的、經濟上的、外交上的軟弱。

    當然這種交往將隨着規模的擴大不可能不引起列強的關注----在華利益的既得者們自然會千方百計阻撓這一進程,中國的這一政策將像在鋼絲繩上跳舞一樣危險。

    但是張漢卿在談起這一決定時斬釘截鐵地表示:“不管前方是萬丈深淵還是地|雷陣,我將一往直前,義無返顧。”



    上一頁 ←    → 下一頁

    瘋狂升級系統我們是兄弟少年歌行穿越農女之楊柳兒腹黑總裁心尖寵
    清宮熹妃傳叢林戰神聖光絕世武聖虧成首富從遊戲開始